2012-03-09

師大商圈與居民的紛爭VS.日本商店街與住民的共存


師大商圈與居民的紛爭VS.日本商店街與住民的共存
2012-03-09
工商時報 張子方、賴怡叡商業發展研究院創模所副研究員

師大商圈近日因商家與居民對立,引發媒體及社會高度關注。台灣的生活習慣不同於歐美,習慣於適度的住商混合以維持生活便利,然而師大商圈卻因發展過度,導致噪音、髒亂等問題環境惡化,居民與商家無法共存。

台灣夜市的概念就像日本寺廟前攤販與小店聚集的「門前町」,而日本也延續「門前町」概念在車站與住宅區的臨界處發展出「商店街」的商圈形式。除滿足地區民眾的生活需求外,也不斷發展出各自特色以吸引外來客群。年輕美眉的購物天堂「原宿表參道」、動漫宅男的發源聖地「秋葉原電氣街」及老饕食客的最愛「築地場外市場」皆為國人所熟知,這些商圈在最初均以商店街為發展起點。

而如此人氣旺盛的商店街如何能長期經營且與居民和平共存?有幾個參考借鏡的關鍵作法。

一、成功滿足居民環保訴求的「原宿/表參道」商圈:「原宿/表參道」是日本極具知名度的商圈,以販賣流行的服飾雜貨著稱,廣受年輕人的喜愛。但在1996年時,卻因為民眾公德低落與商家的怠惰,以致環境出現嚴重的髒亂問題。為了回復整潔樣貌與住民信心,該商圈透過在地的自治組織「櫸會」,成功發展出一套滿足居民環保訴求的營運模式,其成績獲得各界的注目。

「櫸會」一開始發起商家組成自願團隊,在營業之餘輪流打掃,但實施不久卻發現,既要營業又得進行額外的打掃,對店家造成不小的負擔,效果亦不彰。有鑑於此,「櫸會」開始規劃將商圈環境維護從商店街活動提高層次到社會公益活動,成立NPO法人「Green Bird」,號召具環保意識的義工,進行商圈的清掃。每年為商圈省下340萬日圓的委外清掃費;也引起等日本媒體報導,提高了商圈的社會形象。

「櫸會」更與廣告公司合作,利用商店街上的路燈、垃圾桶等公共空間作為廣告媒介,創造營收以支持清掃、設備更新、行銷等活動。同時邀請建築師、記者、設計顧問等專家成立「Eco Avenue戰略委員會」,規劃商圈景觀及資金應用。藉由與不同專業人士的合作,創造多贏。

二、以創新策略促進居民利益的標竿商圈:

日本商店街與台灣的夜市商圈雖然型態不同,但為了可長可久的發展,一樣有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好關係的高度需求,值得我們借鏡的作法,對於高齡化社會的日本,銀髮族是需要關心及協助的。許多商店街注意到此需求,成立阿公阿嬤交流休憩所,藉由「老人關懷」的服務,提升住民與商店街的親近關係。另外,從許多代表性案例可以歸納出,「文創」活動也是切入點。例如,埼玉縣的APOPO商店街自治會透過與附近大學、NPO等合作,定期舉辦如音樂會、國際美食展、傳統祭典等活動促進與居民的良性互動。長野縣的岩村田本町商店街在營業之餘,以實際行動回饋當地居民,如自治會承租空店鋪為居民規劃休憩空間;成立手工藝工作坊,由商店街的職人提供住民技藝訓練,修業後可直接在自治會輔導下的商店街創業;而教育服務也是該商店街努力方向。集結店家技能,針對孩童提供各種有趣的設計體驗講座,讓商店街居民在「親子教育」方面獲得好處。

日本商店街在「環保」及「居民互動」的運作模式,提供我們以下兩項可參考方向:

借鏡1:日本商店街經過長久的摸索,發展出自治會與NPO合作的創新模式。借力於民間企業資源與Know-how來彌補人才缺口,以提高商店街營運效率,既可在不造成商家負擔下累積長久資源,當商家與居民產生利益矛盾時,NPO也能以第三者的角色,進行專業的建議。

借鏡2:站在居民立場提供多方面的活動及協助,也有助於雙方間良好關係的發展。台灣商圈在熱中各式商業促銷提升本身營收之餘,也要思考能「給」在地居民的利益為何,才能「得」到認同。除基本的生活環境外,也許是消費折扣,亦或工作機會,相信在完善的互動網絡與利益共享機制下,較能達到促進住商共存共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