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5

舒國治:三天兩夜的旅遊為什麼會成為風尚

舒國治:三天兩夜的旅遊為什麼會成為風尚

2010/11/19 聯合報╱舒國治

哪怕是最經典、最偉大的旅遊城市,如巴黎、如京都、如舊金山、如布拉格,人需要十天半月或一個月半年才得淺淺的初窺它,但即使如此,也有它三天兩夜的遊法。


為什麼?乃這些佳地你早去過多次,而這回你只因開會或什麼其他因素僅能短暫一待,便形格勢禁的構出了這種實則最「本質」的遊法。

且不說別的,只說台北。多少人自日本、自香港、自高雄、自台中匆匆的來台北,甚至每幾個月必來上一次,他的三天兩夜,最可視為案例。通常這種待停,絕不會自故宮至龍山寺按照「必遊」書本所列的去上一通,反而只選他此刻心中最想的事去完遂實現。例如他一定要嘗一碗牛肉麵或一頓鼎泰豐的小籠包,去永康街三十一巷的「冶堂」挑一點茶葉,去「誠品」逛一下書店,去北投泡一下溫泉,甚至去精品店買一些衣飾與兩廳院看一些表演(尤其是嘉義、台南的遊客),去咖啡館坐它整整一個下午(尤其是香港遊客)。

另有一些平時忙碌不堪、凡有假便急急往異地旅遊的人,他們的三天兩夜,最愛消使在香港、東京這類公共交通便捷、飛行時間不長、觀光資源飽滿、城市櫥窗豐富多采的標竿地方。這就是為什麼你總覺得身邊有那麼多的東京通、香港通了。

亦有三天兩夜全用在休養身心上的渡假。不做大幅度的移動,只守在山谷或海邊的旅店中,每天只散步、游泳、打高爾夫、做瑜珈、做SPA,另就是吃一些美味、喝幾杯佳釀。這種渡假旅館,有的極高價,並且硬性規定住客必須至少住兩夜。你道何者?乃若只住一夜,次日起床便走,往往令人不能放鬆,故而設想出至少兩夜的規定。

亦有在賭城的三天兩夜遊法。近年甚至有赴賭城卻不賭、只沾染它的人潮熱鬧而尋取放鬆的一種度假法。不少南加州的朋友每隔一陣子去拉斯維加斯,便只是觀人潮、吃東西、偶看些表演,而獲得三天兩夜的散心。往往很多樂此者還是很懂得玩的老人。

離台北最近的賭城,是澳門。其實澳門早已是名聞遐邇的古蹟之城,許多遊膩了香港的內行人,也常造訪澳門以作變換。內行人往往為了一、兩件主題,便飛去澳門,譬如說全亞洲最好的法國菜Robuchon(葡京酒店三樓),尤其是它的午餐,五百或六百港幣便能嘗到台北或東京比它高三倍價錢的任何西餐猶做不出的水準。澳門的住,太多選擇,每一家的建築與室內設計皆值得建築學生與觀光業者細察研看。

我曾住過君悅酒店(Grand Hyatt),位於路氹連貫公路,它的位置最顯安靜,白天經過了一家家的名牌櫥窗,甚至還穿過一兩家賭場,看過了天幕(The Bubble)的龍昇龍降、海中嬉珠這種3D近距離體驗,返回旅館房間,望著樓下暗靜之中猶有三、兩泳者的長方型泳池,這種海角一隅卻又並不寂寞的奇特景致,惟人在澳門完全放鬆時方能得之。第二天散步在澳門的舊街,不論是十月初五街或是營地大街,皆有殘存的幾家老碗盤鍋壺店(如霍耀昌)或茶莊(如英記),往往帶回台北的伴手禮就索性在這兒辦了。

京都是三天兩夜最不夠卻又於台北人言最便捷可利用的美城。我以前總喜乘日航赴上海或北京時在京都轉機,趁機遊它個幾天。有時短短幾天中,名剎一處亦不去,只淺淺的、淡淡的隨意走一走看一看,便有最充實的心得。如今票價漲了,要去得專程去了。(作者為作家)



2010-08-09

Aged Care Perth

http://www.perthsuburbs.com.au/
http://www.agedcareonline.com.au/aged-care-perth.html

Cygnet Hostel/Hilltop Hostel/Rowethorpe/Trinity Hostel - Uniting Church Homes
Rowethorpe, 4-10 Hayman Road
BENTLEY WA 6102

Tandara/Ningana Care Centre
73 Jarrah Road
BENTLEY WA 6102

Waminda Care Centre
Adie Court
BENTLEY WA 6102

Craigcare - Craigview Grove
153 Stock Road
BICTON WA 6157

Braemar Lodge
51 Point Walter Road
BICTON WA 6157

Carinya of Bicton
220 Preston Point Road
BICTON WA 6157

Carinya on Bristol - Transitional Care
41 Bristol Avenue
BICTON WA 6157




2010-07-30

旅行-第一天

在機場等待時我就肚子餓,半條白吐司還有一包鹹餅乾很快就快嗑光了,
小孩果然應該聽媽媽的話,帶點食物上飛機 ^^

昨晚七點半的飛機,從台北飛往新加坡,到新加坡已經凌晨一點了(誤點一小時),
好奇的我們,想知道全世界最好睡的過境機場,到底是否如傳說中的有趣,
於是開心的找到了躺椅區,已經好多毛毛蟲睡在椅上和地上了,
找了個角落,就這樣窩了一夜。
夜裡的樟宜機場,機場工作人員趁夜清潔整理,
早上六點機場內所有商店都營業了,
很快的人聲鼎沸,機場又活起來了,
原來,這就是世界排行第一的機場。
不過,睡機場其實也沒那麼舒服,因為挺吵的 ^^

早上睡醒以後,就入境新加坡了。
新加坡入境取得落地簽證簡單快速,
接著就到失物招領(Lost and Found)尋找我們的行李了,
夜裡其實有點擔心我們的行李,
所以看到他們乖乖躺在地上等我們時候,
真的非常開心。
而且他們身旁躺了非常多的夥伴,
表示昨天夜裡有很多人和我們一樣,
都待在機場裡。

從第一航廈轉到第二航廈,
買了EZ Link(S$12)
不過,大包小包上肩移動,轉乘MRT到背包客棧(S$1.72),
還真有點辛苦,尤其是下著毛毛雨的天氣。

Footprint Hostel在小印度區,
一到了住宿地點,馬上到斜對面吃了個海南雞飯(s$3),
路邊攤很好吃。

接著到Bugis回教區,
很多絲綢和地毯,華美的布料,濃濃的回教氣息。
喝了一杯熱的印度拉茶(S$1),好喝!
MENU看不懂,只能用破英文問問。

回來check in後,
高photo馬上利用空檔修照片,寫噗浪和FaceBook很有趣,
他還是有點緊張,不過應該很快就適應了才對。

晚上先在附近吃了蝦麵(S$3),老闆娘人真好幫photo加了麵,
講著閩南語老闆,店裡的電視播著台灣民視的"愛"。

接著逛逛小印度區,幾乎都是印度人,文化特色極度鮮明,
好多人賣供佛用的花,蔬菜攤賣的東西看起來很好吃,
還有很多人一起坐著看印度的連續劇,真的很妙。
一直想找一家印度店進去嚐試,
可是他們的菜單都不認識,
面對不熟悉的文化,陌生的語言,會有點害怕,
終於看到一家有圖示的店,
意外的點到了印度烤餅,還有一個看大家都在吃的東西,謝NINI一樣點了一杯印度奶茶(S$4)。
味道和台灣的印度料理非常不同,
如果台灣的店,忠於原味,應該很快就倒了,因為實在不合我們的嘴吧!

總之挺好玩的,
第一天,有點累了,老爸老媽怎麼還不上線呢?
聊個天我就要去睡覺囉!

這是一趟180天的旅程,
希望我們都能平安開心的完成,
收穫滿滿。

今天是感受到多元文化和諧並存的一天。

2010-06-29

張鐵志-台灣比香港更有文化嗎?

張鐵志:台灣比香港更有文化嗎?

【2010/06/25 聯合報╱張鐵志】

周末去了花蓮,看到兩間令人驚艷的二手書店,「舊書鋪子」和「時光」。書店本身是老房子,其存在的姿態就飽含詩意。

同行的香港友人說,台灣真有文化氣息。

我說,未必。


香港朋友常常表示對台灣的文化氛圍的景仰,台灣人也常以為香港似乎是個文化沙漠。但是,姑且不論如何去比較所謂有無文化,起碼以文化媒體來說,台灣並不見得比香港好。

這幾年,香港出現許多優質的文學和文化刊物:《字花》、《文化現場》、《META》。《字花》以文學為主,但有文化論述,也關注社會議題。另外兩雜誌則是文化評論為主。台灣雖然有《印刻》、《聯合文學》等在華人文學界執牛耳的文學雜誌,但是卻幾乎沒有文化評論性質的刊物。

何其諷刺。曾經文化評論是台灣的重要文類,並在社會以及文化改革中成為批判的火藥庫,但是過去十年,這種文類幾乎死亡,或者更精確的說,在主流媒體上宣告死亡。文化評論消逝的原因,當然一方面是網路的興起,讓許多人轉向部落格;但為何這些評論全面從報紙上撤退,卻是一個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香港的信報、明報都有精彩的文化副刊版面,明報的「星期日生活」更是一份十幾頁的周末文化增刊,且具有尖銳的批判性;但台灣報紙的周末增刊幾乎都是生活娛樂型,而不是思考性。

同樣消逝於媒體的是書評。在美國,主流報紙上書評版面的萎縮也是文化界的重大議題,然而,香港幾份主要報紙至今幾乎都還維持書評版,台灣卻只剩下一家報紙有。(更遑論中國幾個主要報紙的周末書評週報都是厚度與深度兼具。)此外,香港有一本免費的書評刊物「讀書好」,每月發行數萬冊(雖然是由地產公司所支持),台灣卻早已沒有書評刊物。

香港文化界朋友常常表示無法理解,台灣是如此有文化氣質,有人潮川流不息的大型書店,和許多精彩特色的獨立書店,怎麼會缺乏書評文化呢?

台灣當然不比香港文化貧乏,但是我們也不能自我膨脹認為比其他華人地區更有文化。重要的是去自我觀照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問題根源之一顯然是媒體的嚴重文化貧血症。在台灣的不同角落,從大城到小鎮,從北到南,從西岸到東岸,都有許多人在創造、推動各種文化與藝術實踐,但是他們很少出現在主流媒體的視野中。如果一個外星人來到台灣,首先看到的是媒體(尤其是可悲的電視媒體),他將會發現這是一個何其庸俗化、瑣碎化、反智的社會。

我們的這個時代確實日益輕盈媚俗。我們更喜歡輕薄短小的文化產品,而不是能深刻刺激思考的作品。我們的媒體更專長於意義的消解,而不是價值的建立;更關注於政客的廢話、明星的八卦、教人賺錢的計畫,而不是豐富的思辨。沒有好的文化評論與書評機制,那些弱勢的、欠缺資本可以在商業市場中搏鬥的書寫、電影、音樂、藝術就很難有被更多人看到和認識的可能,而這個社會也會缺乏反思與批判的力量。

不是台灣沒有豐富的文化創造,而是媒體領域的貧血使得一個只看到台灣主流媒體的外星人可能會深深疑惑:這個島嶼真的有文化靈魂嗎?

(作者為作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


2010-06-18

Undercover boss

Undercover boss
維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dercover_Boss
字幕 http://www.tvsubs.net/

Season 1
1 "Waste Management"資源回收
2 "Hooters"美式辣妹餐廳
3 "7-Eleven"7-11
4 "White Castle"漢堡店
5 "Churchill Downs"馬場,附設旅館
6 "GSI Commerce"網路購物的出貨工廠
7 "Herschend Family Entertainment"遊樂園
8 "Roto-Rooter"水管工
9 "1-800-Flowers"花店


2010-06-03

旅行相關網站

旅行相關網站

訂房
YHA http://taiwan.yh.org.tw/
BBH(紐西蘭) http://www.bbh.co.nz/
Hostelling International http://www.hihostels.com/
Hostel World http://www.hostelworld.com/
Hostel Bookers http://www.hostelbookers.com/

澳洲租屋
Share House 或 Homestay http://au.easyroommate.com/

機票
捷星JETSTAR http://www.jetstar.com/
虎航Tiger airways http://www.tigerairways.com/
亞航Airasia http://www.airasia.com/
維京航空Virginblue http://www.virginblue.com.au/
Qantas http://www.qantas.com.au/

旅行指南
寂寞星球 http://www.lonelyplanet.com/

趁著年輕去旅行
國際青年旅遊體驗行 http://www.contiki.com.tw/
WWOOF TAIWAN http://www.wwooftaiwan.com/

2010-05-19

詹偉雄:傳記式消費

傳記式消費
詹偉雄【2010/05/16 聯合報】

如果有一天,你心血來潮,把近年來所買的東西和器物一一羅列出來,檢查一遍。你可以發現:每一件商品背後,總隱身著一個故事,訴說著當初你會買下它的關鍵;而商品與商品之間,也就是這一個故事與那一個故事之間,也總存在著藕斷絲連、若有若無的意義牽連。

舉例來說:近年來,我們家大小四口買了不少無印良品的文具,尤其是那半透明筆身的細字鋼珠筆,各種顏色加起來有一百五、六十支之譜;兩個小孩喜歡運動,買的運動鞋和排汗運動衣不計其數,但他們都只選Nike,倒是兩老買了不少雙New Balance;現代家庭中三C產品繁多,吾家也不例外:手機、數位相機、iPod、筆記型電腦、PS3和Wii,其中,Sony、Canon與Apple占絕大宗。

三年前,吾家女主人因代理權易主的清倉拍賣,買回了可用上十年分的Issey Miyake寢具,結果用起來卻愈來愈覺得它毫不過時;今年上半年,我們決定把兩部房車賣掉,換一部柴油的跑旅車,選車時,我們考慮的優先標準是「必須完全與iPod相容」;廚房裡,堆著四箱從Costco買的Pellegrino氣泡礦泉水,以及一包包折好的松青超市購物塑膠袋,這才發覺,我們已用了十多年的橄欖油、沙拉油是什麼長相都已不記得了……。這些東西有的便宜、有的稍貴,但不脫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範疇,反思起來,它們籠統地組合成我們家當下的「理想生活圖像」。

省視這些器物,不免浮現各種回憶,譬如說:每一次要拆開Apple產品的包裝之前,會有種莫名期待,準備享受著「圖窮匕見」的小驚奇。每次燒菜煮飯,要取無印良品的缽皿來盛菜之時,總不由自主地戒慎起來,非得細細地把食物擺出一種清爽的氣質不可。小孩們是標準的NBA籃球收視戶和運動者,自然地,他們總認為穿上帶有勾勾標誌的鞋子,比較容易接近「小飛俠」的身手。這些固然都是想像,未必在真實中都能實現,但別忘了,我們愈來愈常是根據「想像」─而非「實是求是」的客觀驗證─來消費。

Pellegrino氣泡礦泉水和柴油跑旅車、iPod有什麼關係?仔細想來,也許和我們身為中年人的處境有關:想降低些甜分、想減量─兩部車減成一部車,意味著生活要重新安排,捷運和公車的地圖變成需要掌握的新知識,宜蘭和苗栗要成為新熟悉的鄰鄉,買部跑旅,看來更像是一個對「新探索」的嚮往和承諾(以後會真的實現嗎?)

因為工作愈來愈複雜,生活也就必須相對簡單,最好只用一種筆,以免在急著要寫字時,還要面對筆筒裡那一堆不免讓人慍怒的選擇。這諸般種種,是我們對生活反思過後,所構想出的一種應對的策略群組,商品愈來愈成為我們生命傳記中的一部分,它們不只以物質的形式「標誌」著我們的生活,也運用它們的故事,來建構著我們自身生命的意義。

現代人的「自我」,是由一連串我們己身的過去故事、當下故事以及「未來期待中的故事」所組合構成的,因而,這個時代最犀利的發明,往往不是那些功能強大、超級便宜的商品,而是那些能深入現代人的傳記故事之中,營造希望、撫慰悲傷、創造人們存在感的商品,譬如一支半透明0.38mm的粉藍鋼珠筆。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朱敬一:慨歎○都X縣的後續扭曲

慨歎○都X縣的後續扭曲
朱敬一【2010/05/17 聯合報】

兩黨的五都選將已八成底定,年底選戰精采可期。但人民福祉會因為五都而提升嗎?我大概在兩年多前約略看過馬總統「三都十五縣」的政見,其主要立意,應該是要型塑北、中、南各有特色的完整生活圈,而散佈其間的縣市則具有衛星輔成的角色,希望台灣人民能在生活機能與人文體驗之間,得到平衡。

○都X縣 無關地制改變

以上的政見理想我不認為有誰會反對。但是若前述政見簡化成地方縣市政府的升格改制,進而演變成三都或五都爭逐大位的擾攘不休,我認為那是不知區域經濟發展理念的錯誤。

二○○九年四月間,財經當局花了不少銀兩邀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來台訪問,也安排了不少拍照儀式與公開活動。遺憾的是,做官的人就是喜歡鎂光燈,卻沒有一人肯去仔細讀一讀克氏的學說重點。克魯曼真正的經濟學貢獻是經濟地理,解說都會聚落的形成與改變。真要探討三都十五縣,克魯曼才是權威。

都會形成 皆是人民選擇

從社會科學的學理來看,在自由市場的社會,幾都幾縣等都會區域的形成,是個經濟地理的議題,根本就不是個行政區調整升格的問題。兩千年前或許還有朝廷「定都開封」、「遷都咸陽」之類的故事,以中央的政治權力全面改變都會聚落。但在自由市場的今日,三重、新莊等製造業加工區的形成是廠商的選擇、中南部人民被這些工廠吸引北上也是他們的遷徙選擇、有多少家銀行要在高雄設分行是金融業的選擇、這些分行帶動多少周邊就業與住家還是人民的選擇。

在這樣的資本主義運作情境下,都會顯然不再是政治格律規劃所能主導,反而是經濟地理運作的「結果」。政府不是不能有國土或區域規劃,但這樣的規劃應該是著重在經濟政策,而非地方政府是否升格。以科學園區為例,國家的落點選擇一旦決定,十幾年後就會促成新竹、南科等科技產業與人才聚落。國家若要考慮都會生活圈,就該在產業政策的規劃上多些考量。

升格亂象 後續影響深遠

依據克魯曼的研究,都會形成不但受經濟力主導,而且區位特性有內鎖效果(lock-in),定型之後外力(包括政治力、縣市升格)根本很難撼動。例如,如果澎湖沒有一個產業特徵,就很難形成穩定的聚落,就算把它行政升格也沒有多少幫助。

總之,○都X縣是個經濟地理的課題,根本不是個政府組織升格與否的課題。如果真要實踐三都十五縣、完整生活圈的理想,就該從產業政策與運輸政策面下手,而不是掀起一波升格選舉大戰。目前的五都人口幾乎佔了台灣總人口的六成,大位競逐聲勢浩大卻與提升人民福祉無關、鬥爭激烈卻只是少數政治菁英間的禁臠。在可見的未來,我只看到混亂,卻不知道能如何解決、如何亡羊補牢。悶哪!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04-28

懷念書-曾經有種叫作書的東西-梁文道

曾經有種叫作書的東西
2009/10/21 【聯合報/梁文道】

會不會有一天(這天也許並不太遠),我所熟悉的紙本書也將成為黑膠唱片般的珍稀古玩,而我這種人也成了活在過去的發燒友呢?……


根本還來不及仔細閱讀合約條款和使用須知,我就興奮地匆匆點下亞馬遜網頁上的按鈕,訂購了我的第一部Kindle電子書。然後,我才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剛才到底做了什麼。

第二天早上,我搭第一班飛機趕到北京。一路上我試圖說服自己:「你看,如果有電子書,我的行李就不用這麼沉了。」讀書人每次出門都是體力活兒,去的時候辛苦,回來更苦。

我去北京是為了到萬聖書園參加自己的新書發布會,那是本書話集,我還特別請出版商印了一批毛邊本送給友好,那些愛書人。例如著名的出版家沈昌文與周作人文集的編輯止庵,會後我告訴他們我昨晚才訂了一具電子書,他倆神色疑惑紛紛搖頭,止庵更是連呼:「完了!完了!」我趕緊解釋用電子書看垃圾的好處,比如說丹.布朗的新著《失落的象徵》,這種看完就算了的書不值得占地方吧?這才讓他們稍感安心,回頭繼續在書店裡漫遊尋樂。

但我知道事實不是這麼簡單。因為我曾親歷CD取代黑膠唱片的過程,也曾目睹音樂下載埋葬掉CD的事變。那種變化快得教人措手不及,不過兩三年,黑膠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最懷舊的人還在迷戀唱針刮過坑紋的那種實在質地。這種人我們叫作「發燒友」,黑膠唱片則變成了一種專門針對發燒友的高價收藏品。會不會有一天(這天也許並不太遠),我所熟悉的紙本書也將成為黑膠唱片般的珍稀古玩,而我這種人也成了活在過去的發燒友呢?

不,電子書不是CD,因為它根本不需要一間店面,所以我們也就可以預期書店的命運了。昨天我才光顧了一家往昔常去的唱片行,原來它搬家了,搬到商場樓上人流更少的角落,空間也變得更小。再過幾年,等到整個產業的機制動完手術,唱片公司認命了,中間的發行經銷破產了,水到渠成,這家唱片行也自會終結消逝。再過幾年,最受北京知識分子推崇的萬聖書園又該搬到哪裡?再過幾年,他們會不會保留誠品的敦南老店,把它改成博物館,告訴未來的新人類,這裡曾經是全華文世界唯一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書店,格調高雅,是愛書人心中的聖殿……

我從來不曾考慮未來的讀者,不敢奢望留下傳世的作品。但我現在卻要為那下一代人書寫,為那些參觀誠品遺址的人說一則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一種叫作「書」的東西。

懷念書-如何測量一本書的分量-梁文道

如何測量一本書的分量
2009/11/04 【聯合報╱梁文道】

收到Kindle之後,我最意外的是它的外形竟然如此輕薄時尚,完全不像圖片裡所顯示的那麼累贅呆板。就連《青年潮流》雜誌的記者看了都說酷,認為它會成為新一代的「潮物」。就在這具單掌可握的小小白色器具之中,我存放了三十多本書,然後它還剩下一千四百多本的容量。放進書包,帶上飛機,一本書和一千五百本書是沒有任何分別的,於是書的重量就完全成為一種沒有意義的概念了。


「擲地有聲」是以前形容一本書分量很重的成語。這個分量首先是物理的,它真的很厚,重得你手一放,地上就要發出一記悶響。然後它是抽象的,你必須要用盡全力,才能逐頁前進,穿透它那難以窺測的深度。當然,一本書的物理重量和它的抽象重量是不必然重合的,我們都見過太多頁數極多但過眼即忘的廉價小說,也知道有些薄薄數十頁卻能窮人一生的經典鉅著。

然而,「鉅著」這樣的字眼豈不一直在暗示著我們對於書籍的某種固定想望?我們總是期盼一本書的具體實在能夠配得上它的抽象存在,總是覺得一部著作的尺寸、重量和外延能夠在空間中恰如其分地彰示出它內容上的幅員。更精確地說,每一本你看得見摸得著的書都應該是一座隱形王國的一比一地圖。

我還記得大學二年級那年苦讀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的經歷。大概是在進行至一百多頁的時候,我被卡住了,接著整整一個星期我都停在原地,怎麼讀都讀不下去。我走過的那一百多頁和我仍未得見的那三百多頁都是真實可感的。那些頁數不只是一堆數字的系統編碼,還是占據空間的一疊紙張。每天我從宿舍背著它到山上的圖書館,每一天它都要比前一天更重;我心慌亂,直冒冷汗。

如今你又應當如何測量一本書的重量?如何探明一部書與另一部書的分量差別呢?王穎曾經在他導演的《煙》裡頭介紹過替煙測重的辦法,那就是先把一根菸放在秤上,然後點燃它,再去看看剩下的菸灰有多重,於是就能得到煙的重量了。所以我將我的Kindle小心放在浴室的磅秤上面,再從檔案裡刪掉《存有與時間》。很奇怪,我發現它的重量竟然是零;輕如鴻毛。

懷念書-朗讀者-梁文道

朗讀者
2009/12/02【聯合報╱梁文道】

據說讀書是不應該讀出聲音的,就算嘴唇微動地默讀也不好;這是種初學者的閱讀方式,幼稚的習慣,不止減慢了閱讀的速度,還會擾動那沉靜安寧的氣氛。然而我們都曉得,默讀只不過是種晚近的歷史現象,起碼在沒有標點符號的年代,讀書是必須讀出聲音的,大人小孩都要在閱讀的時候聆聽自己的聲音,否則你怎能隨順一句話的語氣韻律去決定它該停斷的位置呢?沒有聲音的讀書是印刷術出現之後的事,是標點符號的伴生物。因為標點符號的主要作用就是代替實際的發聲,代替「之乎者也」一類的助語詞,代替你去安排語氣的停頓和轉折、疑惑與驚嘆。既然符號已經把聲音交給了書本,讀者也就可以沉默了。


沉默的讀者讀書只讀一遍,朗讀者則比他多讀一遍。第一遍他用自己的眼睛,第二遍他用自己的耳朵;第一遍是視覺的,第二遍是聽覺的。也許這就是古人讀書的記性特別好的原因了,因為他每次讀書起碼都要讀兩遍。雖然在他看來,啟目視字、誦吟發聲,以及側耳傾聽根本就是同一組動作,密不可分;可是我們現代讀者卻能在這裡面分解出不同的步驟不同的環節,原因在於我們砍斷了這三個步驟之間的連接,讓眼球孤獨地轉動。

在朗讀的過程裡面,最最關鍵的元素便是那聯繫起視覺與聽覺的聲音了。朗讀者先是看到,然後聽到,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聲音次於形象、語言晚於文字;讀出來的字是你看見的字體摹本,聲音永遠不可能比文字更快,有聲的朗讀也總是無聲目視的延遲。在這看似同步的雙重閱讀裡面,聲音亦步亦趨地踏在視覺所留下的痕跡之上;儘管它緊追不放,但還是晚了半拍,就像是文字的影子。於是我想像,朗讀者眼前的文本烏雲密布,仔細剖析,猶如一大群蜜蜂振翅,嗡嗡作響。

默讀當然迅速,它取消了聲音(你也可以說是雜音)。自此之後,書就乾淨了,明亮潔白。剩下的問題是,朗讀為什麼叫作「朗」讀呢?難道嘴巴可以開啟只有耳朵才聽得到的神祕光明?

懷念書-書塵-梁文道

書塵
2009/12/30 【聯合報╱梁文道】

每一本書都不能避免風化還塵的命運,這個過程也許十分漫長,你卻憑著下午的悠然放大了其中一瞬,意外洞察到書籍的真相:它是會死的……

曾經,書與塵同在。


有不少藏書家特別訂製了有玻璃門的書櫃,為的就是防止愛書蒙塵。看見這樣的書櫃,我並不特別豔羨,還常常懷疑它的實用價值,因為書籍總會自我繁殖,在你沒注意到的時候偷偷生育,養大了一本又一本的書,直到占滿架上的所有空間為止,從隔板上突出自己那日漸腫脹的身軀。面對這種必然要發生的情況,一個帶門的書櫃又有何用武之地呢?如果櫃門根本關不起來,留著它又有什麼意思?

更何況我相當懷疑這種設計背後的假設,他以為書本上的灰塵是從外面鋪灑上去的,卻沒料到書籍自己產生塵埃的潛能。去慣檔案室找資料的人都曉得,老舊的紙張的確會在表面上長出一層灰。那種封閉的空間陰冷而乾燥,對外的空氣流通非常不好,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塵埃飄得進去。然而,那些泛黃的故紙卻仍然是髒的,就像它所埋藏的歷史。學者必須細心清理,忍耐混濁的空氣,一層層撥開能令指頭發黑的微塵,好發現比這點齷齪還要不堪的真相。他們常常抱怨檔案室裡的工作令人頭疼,不知歷史和塵埃誰的責任大一些?我們只知道有些人的確因此而死,例如法國史學家米什萊,羅蘭.巴特說他「把歷史作為事物和養分來吸取,結果他為此付出生命;他的勞作、健康,以及死亡」。

十九世紀留下來的歐洲古籍和文檔格外教人難受,因為它們是那個年代的工業大成,集結、積累了當時一切工業汙染的遺存;造紙、紡織、油墨、印刷與皮革的處理,它們當年如何害死了工人,今天就能怎樣拖垮一位歷史學家。去過檔案室的人都曉得那種獨特的感受,先是鼻子發癢,止不住地噴嚏,然後頭痛就來了,有人認為這其實是粉塵病的症狀。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翻查檔案的學者幾乎就像礦井裡的工人,他們要冒同樣的風險。

試過在午後的陽光之下默視書房中的浮塵飛舞嗎?那根本不是窗外飄進來的外物,而是書本自身的蒸發崩解。由塵土中來,還要回到塵土中去。每一本書都不能避免風化還塵的命運,這個過程也許十分漫長,你卻憑著下午的悠然放大了其中一瞬,意外洞察到書籍的真相:它是會死的,並且它散布死亡,讀者受此感染,也將必死無疑。於是在這樣的下午,每一個讀者都會思索生命與時間的意義。

懷念書-炫學之罪-梁文道

炫學之罪
2010/01/13 【聯合報╱梁文道】

假如一位農夫當了作家,時常在文字裡借用天候的細微變化說明人事的陰晴不定,以土壤的乾濕隱喻社會環境的枯乏豐潤,並且時時展露他對肥料、苗種與昆蟲的廣博知識,我們會批評他很炫耀很賣弄嗎?當然不會。相反地,我們還要稱讚他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他的身分,忠於他所來處,是個誠實地道的樸素作者。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指責一些人摘引成癖,說他們書袋掉得太厲害,很惹人厭煩呢?


曾經,我不太喜歡艾可(Umberto Eco)的風格,不明白他為什麼連談一場足球賽都要煞有介事地引出中世紀的某位神祕主義神學家,在評論義大利政壇的右轉時又好似漫不經心地提到一本西班牙文的記憶術論著。炫學於他,幾乎是種不可制止的原慾衝動。就拿他的暢銷小說《玫瑰之名》來說吧,我總懷疑裡頭那位理性睿智博學多聞的威廉修士就是他自己的化身。這本書裡不能沒有這個角色,否則他該如何宣洩他那尋章摘句的本能呢?

直到我曉得他擁書三萬冊,是歐洲其中一位最著名的藏書家,每至一處必在舊書肆上消磨半日辰光,我才明白書房根本就是他的農場,亞里斯多德則是他的耕具。對於一個活在書堆裡的人來說,隨時抄引他人著述,隨口道出一兩個人名書名,豈不就像農夫忍不住談天氣、股民忍不住說股票一樣自然,一樣的恰如其分?

既然書本界定了他的世界,是他生活起居的環境,我們也就可以想像他思考世界的基本要件必定是書,省視自身的濾鏡是書,甚至結構感受的框架也還是書了。這種人在自己一個人吃飯的時候不能不想起在小說裡讀到過的一場荒唐盛宴,在做愛的時候會感覺到一首老詩裡的痠痛(又或者生理學的解剖之客觀和物質),所以他在寫作裡的「炫耀」反而是種未經雕飾的質樸。相反地,許多有經驗的讀書人都曉得,節制自己引述的衝動卻是最刻意最造作的功夫。

我們仍然要譴責書包拋得太多的行為,仍然要嫌棄文抄公,莫非是因為一種古老傳統的作用?相信知識應當隱密,不該隨意公示(尤其是某些危險的知識)?好比楊雄在《法言‧問神》裡所說的:「或問:聖人之經不可使易知與?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則其覆物也淺矣;地俄而可測,則其載物也薄矣。」

炫學之罪不在於它展露了太多的知識,因為可以展露的知識就不是不可與民知的祕學了。它真正的問題是它把太多的線索織進華麗的外衣,借他人的話語一方面隱藏自己不便明說的祕密,另一方面又等於無比鮮明地宣告祕密的存在,或者會使人產生追索下去的好奇,於是通往祕密知識的門徑就此開啟。每一個炫耀學問的作者都是可怕的伏藏師,他們公然揭示了自己是祕學守護者的身分。

懷念書-失落的慢讀-梁文道

失落的慢讀
2010/02/06 【聯合報╱梁文道】

我的第一堂閱讀理論課是史努比教給我的,而且至今管用,仍然持續地提醒我書該怎樣讀。


史努比迷一定還記得那則著名的漫畫。史努比坐在牠的狗屋屋頂,對著一部打字機專心寫作。有朋友問牠:「史努比,你在寫什麼呀?」牠誠懇回答:「我每天打一個字,遲早能把整部《戰爭與和平》打出來。」

如此簡單的情節,卻包含了豐富的意蘊。我們可以懷疑重寫一部著作的意義,那是抄襲,還是巧合?有沒有可能在沒看過《戰爭與和平》的情況下把它一字一句完完整整地重新寫出來呢?如果有,這算是什麼創作?它是一齣歷史的喜劇嗎?

我們也可以從其他角度解讀這則故事。比如說寫作與閱讀的祕密機制。一部小說真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出來的嗎?我今天先寫「歷史」這個詞,明天接著補上「是」,後天再加上「國家」,三天之後就成了一個完整的句子:「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不,小說以至於任何類型的書寫都不可能是這樣子完成的。同樣地,我們也不可能嚴格遵循每日一字的速度與紀律去閱讀《戰爭與和平》,每天一詞,不多不少,第一天是「歷史」,第二天「是」,第三天「國家」……這是種無法想像的閱讀。

雖然,「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是由「歷史」等好幾個字詞組成的句子,如果我不明白這些字詞的意思,我就不能讀懂這句話。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句話把那些字詞恰當地安排在一定的順序上,它們也就只不過是一堆漂浮無根的符號而已,各自向四方發散出尋索意義的觸角,不穩定不明確,曖昧難明。例如我今天只准自己讀到「歷史」這個詞,但它指的究竟是什麼呢?它是誰的歷史?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除非讀完一整句話,否則你就不會明白這個「歷史」的確切所指。

感謝史努比,是牠讓我第一次認識到「詮釋學循環」的奧妙;由部分理解整體,自整體理解部分,這是詮釋一個句子的循環、詮釋一本書的循環,甚至是詮釋一切書籍文明的循環。這套理論已經不算什麼新潮學說了,任何受過一點文學研究訓練的人應該都很熟悉它的原理。但是這種熟悉,這種把它看成只不過是另一種閱讀理論的想法,卻很容易就使我們忘記了它的根源,以及在那根源處流淌的一套隱密傳統。

最早發現「詮釋學循環」的人應該是一群苦於發掘《聖經》奧義的修士和神父,為了讀出天主的聖言,他們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技術。那些技術的根本,「詮釋學循環」之所以被發現的基礎,無非就是一種非常緩慢非常專注的閱讀,他們稱之為「神性閱讀」(Lectio Divina)。它很像今日基督徒聚會裡的「查經班」,一群人坐在一起,圍繞一段經文反覆誦讀,共同討論。但「神性閱讀」要比這個還慢還嚴格,你不能任意跳動,必須按照一定次序由頭到尾的讀;而且還要停頓下來,默想剛剛讀到的語句,把心志集中在一句話,甚至一個詞上個。如此反覆,如此停頓,讀者才能放下自己的智性傲慢,讓那些文字施展魔力,徹底征服自己,進入自己的魂靈。一個好的讀者不著急、不追求所謂的博學;相反地,他可能一輩子就只讀一卷書,周而復始地循環在那卷書裡面,使它的神祕力量提升自己的心靈,通向另一個世界,迎向更巨大更崇高,並且幾近於無限的存在。然後,他終於在文本中遇到了神,此時的閱讀不再是現在我們所理解的閱讀了,它叫作「玄思」(contemplatio)。

這是一種跡近失傳的閱讀傳統,即便是現在的神學生也不一定能夠掌握它的全部技巧與細節了,因為他們比較習慣從考古和歷史的角度去理解經文,而不是全神貫注在文本自身。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時代已不允許這麼拖沓這麼地久天長的無限反覆。

每當我迅速瀏覽網頁,無目的地翻閱桌上堆積如小山的書籍,被那不自覺的速度驅動,終於疲憊地摘下眼鏡閉目休養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史努比。牠坐在牠的房頂上,不知時間為何物,小心翼翼地敲動鍵盤,只寫一字,然後住手,讓一切停在那一格。

懷念書-抄襲-梁文道

抄襲
2010/04/07 【聯合報╱梁文道】

正打算告別中文,全面轉當洋奴,一位明智的學長就告誡我:「千萬不要看大陸學者翻譯的東西,要看他們自己寫的二手書。」……


電腦普及,互聯網發達,所以學生抄襲也就變得不容易了。我收過一份功課,裡頭有一大半分明就是出自第二人之手,而且還莫名其妙地夾雜著「正如我們在上一章所說」之類的怪話;不到五千字的作業,哪裡來的上一章?於是我直接給他一個不及格。按照大陸的說法,這種抄襲也未免抄得太沒有「技術含量」了。假如不是上網找東西很方便,假如不是電腦的文字剪貼功能很順暢,他還會犯下這種低級錯誤嗎?換作從前,你自己動手一字一句地抄,恐怕再笨也抄不出「我們在上一章」吧。如果用英文交作業,那就更難辦了,老師只要把它送上專門檢測抄襲的網站,是龍是鼠一試便知。對老師來說,比較麻煩的是抄襲外文著作的中文功課,目前還沒有一套足以對付跨語種抄襲的軟件,我們只能憑自己的閱歷與目測的能力,很考功夫。

我上大學的時候,常常購讀大陸翻譯的學術論著,讀得一頭霧水。正打算告別中文,全面轉當洋奴,一位明智的學長就告誡我:「千萬不要看大陸學者翻譯的東西,要看他們自己寫的二手書。」這幫人連翻譯都不行,難道還寫得出優秀的外國最新思潮評介嗎?原來那些論著也有不少是抄回來的,同樣來自國外,抄襲卻比翻譯好,因為翻譯是硬橋硬馬的真功夫,抄襲則靠咀嚼消化的軟實力。許多學者的外語不到家,時時弄出把free rider譯作「自由騎士」的笑話;可是他們的領悟力奇高,又肯埋首苦讀,一本洋書翻得爛透之後,再下筆就全成了自己的心裡話了。所以你看他們譯回來的東西往往文句不通,令人費解;但看他們自家「寫」的書,卻能把繁複的思想化作繞指柔,百般難題均可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於是我們同學之間就流行一句順口溜:「大陸的外國貨,抄得比譯得好。」並且開始一種學術上的小遊戲,專門查找那些所謂「原創論著」的真正源頭,互相比賽誰的發現多。這一玩下來不得了,多少今日的成名學者早年都曾當過文抄公呀。英雄莫問出處,好些靠引進西方思潮起家的大人物,早年都有這麼一段不甚光彩的「原始積累」;可我現在看到他們還是恭恭敬敬,嘴上不說,心中有底。這倒不是虛偽,而是出自同情的理解。

我們當然可以很惡意地批評這批人挾洋自重,拿外頭的名字回來嚇唬中國人,然後占上學壇高峰。但是換個角度想,那年頭有誰管學術規範呢?就別計較論文格式工不工整了,一本磚頭般的大書竟連參考書目都沒有,絕大部分的翻譯更是省下了註釋,讓讀者看一堆沒頭沒尾的「潔本」。可是大家還是甘之如飴,照讀無誤。我甚至覺得當時的學界對於「抄襲」根本有一套和現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認知,不止不以為恥,反而視之為稀鬆平常的瑣事。為什麼?就像李澤厚編的一套美學譯叢的前言裡所說的,快速引入新知要比什麼都重要,其餘的事將來再說。

懷念書-Twitter-梁文道

Twitter
2010/04/28 【聯合報╱梁文道】

到底twitter是怎麼一回事呢?它是信號,就像電報?是禪詩?是塗在廁所牆上的笑話?刻在樹上某某人愛某某人的印記?這麼說吧,它是溝通……
──艾特伍德


我一直以為大牌作家不會無聊地跑去玩twitter,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大牌作家;我錯了。加拿大國寶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最近在《紐約書評》的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作〈twitter世界裡的艾特伍德〉。老天爺,難道連這位七十歲的老太太也開始玩推特twitter了嗎?這不算歧視吧,我看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反應。當艾特伍德剛剛現身的時候,她收到幾千個這樣子的回饋:「OMG! Is it really you?」,其中還有人讚嘆:「I love it when old ladies blog.」。然後我開始好奇地八卦下去,看看還有哪些作家開始移民到twitter的星球,結果發現了《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的作者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寫過《美國眾神》(American Gods)的科幻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以及心靈導師般的暢銷作家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他的其中一條留言是:「每一個祝福,如果被忽略,就變成了詛咒。」

我害怕這類社交網站的原因之一,正是嫌它詛咒太多。回想起來,我大概還是第一代的facebook用家。當時有朋友勸我,說這將會是很強大的社運動員網站,不用集體電郵,更不用電話通知,有什麼消息直接放在上面,大夥全都收得到,一搞起事來甚至會莫名其妙地多出一批熱心的陌生人。一開始,我還興致勃勃,但很快我就發現香港的社會運動真不少,從「反高鐵」到「反港女」,每一場運動都在對我發出不可拒絕的神聖呼召,而我卻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假裝自己沒聽到。也許是我給自己的壓力太大,我總覺得那些不曾被我回應的號令全都成了深夜裡的詛咒:「你這沒良心的東西!」「你還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嗎?」

後來,facebook終於回復到它該有的模樣,變成一場盛大的同學會加雞尾酒派對,老朋友在上面重逢,新相識在上頭友善地寒暄。而且大家還要互贈虛擬啤酒與永遠摸不著的寵物貓狗。我估計過,要是依循老派紳士的教養,一一認真回覆,大概需要一份全職工作的工作量。最令我擔憂的,是那些生日祝福;許多友善的陌生人祝我生日快樂,我是否也該記住他們的生日,到時候禮尚往來一番呢?問題是我這人很自私,記憶有缺陷,打小我就只記得自己的生日,連至親好友的生日也常搞錯(說實在的,要不是我和毛主席同一天出生,尾隨主耶穌而至,恐怕我連自己的生日都記不住)。不過還好,在這個社交網絡的世界裡,你連和別人絕交都用不著沉重地寄上一封紅筆寫的信,只要按一下滑鼠就能夠「unfriend」了,正如交友也只是按一下滑鼠一樣。老派的禮貌與規矩在這裡派不上用場。

說回twitter,你要跟隨什麼人也只是這麼簡單地按一下就行了。雖然交友容易,跟隨方便,可是網上的人際關係也有它的講究。首先,你要處理那些和你同名同姓的人。艾特伍德說她剛上twitter就發現那裡已經有兩個艾特伍德了,她饒有興致地跟隨留言,然後她們立刻靜了下來,自此消失,「我覺得有點罪疚。」她說。老外真節制,換作我們中國人,那些山寨版的名人還要和你爭辯誰能辨我是雌雄呢。

看來艾特伍德已經完全進入狀況了,她形容那些把頭像設置為一罐午餐肉的陌生人就像後花園裡的小精靈,而且還愉快地和他們遊戲。其中一個小精靈把她的一本書挖成中空的祕密儲物盒,連照片都讓她看見了,「但是當我威脅要對他施加魔法詛咒之後,他向我保證這裡沒有絲毫不敬的意思(於是我原諒了他)。」三萬三千個追隨者會教她如何在推特裡放照片,和她咬文嚼字對她的留言不吝賜教,彼此交流自己喜歡的書名,還會在她那裡為遠方的天災發起募款,甚至戴上為她設計的胸章現身於簽售活動現場。她好快樂:「我為他們驕傲,就像有了三萬三千個早熟的孫兒。」

一個七十歲的老太太遇上三萬多名可愛的孫兒,如魚得水。可是,在我的那個twitter世界裡面,朋友們好像只關心政治,使得它就像一個二十四小時永不中斷的新聞台。儘管有時候會出現日本AV女優蒼井空向她的「中國球迷」問好的美事(真的,她真的用上了「球迷」這兩個中文字),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評點江山,進而熱烈爭辯。我喜歡那裡頭迅猛的情報與火辣的氣氛,但我還是選擇潛水。因為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清楚地使用一百四十個字去辯論,卻不失尊重與禮數。

我也恐懼那種過度密集的訊息,它會扭曲掉我們對時間的感受;一件大事在twitter上往往才被討論了半天不到,大家就已經覺得它好像是古早以前的陳年舊事了,正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我不算作家,不過我喜歡寫作以及圍繞著寫作的種種條件與氛圍,比如發呆。我懷念twitter和facebook以前的時代,懷念沒有手機和電郵的時代,那時候我們沒有這麼多看起來很必要的聯絡,沒有那些送不完的留言、祝福與詛咒。那時候我們比較有空;因為有空,所以發呆。

老奶奶艾特伍德大概不會同意我這個早衰子輩對於過度溝通的慨嘆,她說:「那麼,到底twitter是怎麼一回事呢?它是信號,就像電報?是禪詩?是塗在廁所牆上的笑話?刻在樹上某某人愛某某人的印記?這麼說吧,它是溝通,而溝通是人類愛幹的一種事。有人問我在推特上還會持續多長。我現在還說不準。在不多於一百四十個字的空間裡,多長叫作『長』呢?」

2010-04-06

Taiwan Working Holiday Scheme

http://www.immigration.govt.nz/migrant/stream/work/workingholiday/taiwanworkingholidayscheme.htm

Taiwan Working Holiday Scheme
The Taiwan Working Holiday Scheme allows 600 young people from Taiwan annually to stay in New Zealand for 12 months. There are no places remaining under this scheme. A further 600 places will become available in June 2010.


Online application service
Starting with the quota opening in June 2010, applications under this scheme must be made online. Manual or paper-based applications which are received by the NZ Commerce & Industry Office in Taipei or by any INZ office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applicant.

As with many of our working holiday schemes, the interest from potential applicant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number of places available. This can result in the quota being filled within hours of it opening, and may mean that many people miss out.


To be eligible
You must:
  • have a passport from Taiwan that is valid for at least three months after your planned departure from New Zealand
  • hav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under the laws of Taiwan
  • be at least 18 and not more than 30 years old
  • not bring children with you
  • hold a return ticket, or sufficient funds to purchase such a ticket*
  • have a minimum of NZ$4,200 available funds to meet your living costs while you are here
  • meet our health and character requirements
  • hold medical and comprehensive hospitalisation insurance for the length of your stay
  • be coming to New Zealand to holiday, with work or study being secondary intentions for your visit
  • not have been approved a visa or permit under a working holiday scheme before.

    *You are required to hold sufficient funds for the duration of your visit and for the purchase of an outward ticket from New Zealand. Such evidence may be requested on arrival at the border.

Health requirements
You will need to meet our health requirements for a temporary stay in New Zealand.

Character requirements
You will need to meet our character requirements for temporary entry to New Zealand.

When you’re here

  • you must not take up permanent employment (unless you apply for and are granted an ordinary work permit while you’re here)
  • you must not work for the same employer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 you can enrol in one or more courses of training or study of up to six months’ duration in total during your visit.

    Please note: New Zealand law prohibits any person on a temporary permit, including a working holiday scheme work permit, from providing commercial sexual services, or operating or investing in a business which provides such services.

Tax
Like all New Zealand workers, you will need an IRD number so that your employer can deduct tax from your earnings at the correct rate. In New Zealand, you pay tax on a pay as you earn (PAYE) basis. This means that there should not be a large refund or an amount to pay when you leave.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Inland Revenue's Travelling to New Zealand webpage.

How do I apply?
There are no places remaining under this scheme. A further 600 places will become available in June 2010.


2010-03-13

懷念書-守護宇宙-梁文道

守護宇宙
2010/03/12【聯合報╱梁文道】

每一個人的藏書都是曾經完整的宇宙,直到他逛書店為止。

我們大概都曾被人問過這樣的問題:「買那麼多書,你看得完嗎?」我們通常不屑回答,因為提出這種問題的人一定不是「我們」的一分子,他和我們處在完全不同的宇宙;而「我們」的定義恰恰就是一群只管收書,卻從不擔心書看不完的人。可是這個說法還不夠完善,它只是條形式上的定義,仍未觸及形式背後的理性與原則。換句話說,「買書卻又不擔憂書看不完」是一個有待追溯、有待解疑的命題,我們當然可以take it for granted地置之不理;不過,負責任的人都曉得這裡頭仍然包藏著更深層的問號,不可輕忽。

所謂「我們」,各自殊異;有人是專門的收藏者,心無旁騖地盯準某個作者某種門類,比如說所有四九年前老雜誌的創刊號;有人是象牙塔裡的學者,努力跟上相關領域的一切新潮,唯恐目光死角將要興起一股滔天巨浪,遲早會把自己捲走;還有些人是永不饜足的貪婪讀者,見獵心喜,深信密林中最隱蔽的地方必定長著最鮮豔的物種。然而我們始終是同一種人,都曾間歇而短暫地以為自己擁有的藏書已經構成了令人心安的小天地,自足圓滿,可居可停。除非我們再次踏進書店。

一走進書店,藏書之間的縫隙就出現了,越來越寬,越來越顯眼,終於擴大成令人難堪的裂痕。你以為自己已經知道莎士比亞是誰了嗎?不,又有人舉出新證,再度掀升他的身世論戰。於是你趕緊把它買下來,將它填進那堆早已排得密密實實的莎翁傳記之中,以免密不透風的圓頂漏下一絲粉屑。再過幾天你又發現另一本書研究莎士比亞筆下的植物,意外地揭示出,他對農業的了解竟然堪比最博學的博物學家。還有還有,一位莎劇演員身後留下的日記,一本當時宮廷宴會菜單的考掘,一部女皇座下首席財政大臣的僕人之回憶……你在書店發現得越多,你的書房就越不安穩。

重點從來不在閱讀。我們就像女媧,不能容許天上出現裂洞,只能不斷從外面那更廣大的黑暗中獵捕路過的流星,將它們一一安放在穩定運行的軌道上,把裡面這個小小的世界偽裝成秩序嚴謹無有缺遺的宇宙。書店提供礦藏,我們採煉補天;書店也是最大的威脅,總有數不完的殞石飛掠。為了世界的完整,為了書架上一本書與另一本書之間再也插不進一線頭髮,我們來回書店,孜孜不倦,是宇宙的沉默守護人。

2010-03-11

大國崛起與山寨精神

大國崛起與山寨精神
張小虹【2010/03/11 聯合報】

全球引領而望的蘋果平板電腦iPad,終於在今年一月底亮相問世,一時間各種讚嘆聲、失望聲與批評聲浪湧現,其中最爆笑卻最具「中國崛起」文化潛意識的,莫過於大陸深圳某電腦廠商,跳出來指控蘋果電腦的iPad涉嫌抄襲他們的產品。

山寨不爽 痛罵蘋果抄襲

在蘋果平板電腦正式推出之前,許多中國廠商就已紛紛開始趕製山寨版,再次落實當前山寨精神所凸顯的「時間即金錢」︰山寨機不僅要比品牌貨便宜多功能,山寨機還要比品牌貨搶先火紅上市。而這次蘋果疑似抄襲事件,更創造了另一種新山寨精神的表徵︰做賊的先喊抓賊。或許此舉讓許多行家訕笑,模仿蘋果iPhone放大版的山寨機,也敢反過頭來質疑蘋果的iPad太像「自家」商品。也有人直接嗤之以鼻,認為此乃純粹搭順風車的促銷行為,不足為訓。但崛起於2008年的中國「山寨」論述,早已不是昔日偷偷摸摸、自反而縮的「盜版」論述,「山寨」不僅凸顯「立地為王」的霸氣、「因地制宜」的靈活快速與「理直氣壯」的民族情緒(落後來自於列強侵略,超前必須非常手段;不是我們偷他們,而是他們欠我們),「山寨」更徹底顛覆了原本「盜版」論述所預設「正版」的千真萬確,所謂品牌廠商與山寨廠商的電子螢幕與零件,可能都來自同樣的供應商,而山寨廠商所需的巨大供貨量,可能才是供應商命脈之所繫。

但這次蘋果電腦疑似抄襲事件最有趣的地方,卻是深圳廠商受訪時大言不慚的一句話︰「只有兒子像老子,哪有老子像兒子的」。這句話原本的上下文脈絡,乃是強調該廠的平板電腦比蘋果的平板電腦提早半年上市,並在多次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中公開亮相,故後上市的蘋果電腦是「兒子」不是「老子」。但這句話中有話的罵人話,卻完全凸顯了近現代中國百年歷史所積累的恥辱記憶,如何將昔日被迫「認賊作父」(以西方為先進主導)的窩囊,轉換為今日大國崛起的霸氣,文雅的說法是《中國不高興》,粗俗的說法是「老子不爽」。

自尊自卑 辯證山寨論述

而這種大國崛起所牽動的民族自尊/自卑情緒與文化潛意識,在現有的山寨論述中,得到了某種適度的宣洩與表達,並同時來回進行山寨論述的改寫。就拿與平版電腦風馬牛不相及的另一個例子來看,大陸江蘇的一個歌唱選秀節目最近暴紅,原因無它,乃是因為一名十九歲的英國女大學生在上千名競賽者中脫穎而出。該生為南京大學的國際交換學生,不僅相貌妍麗、歌聲動人,更說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腔,以一曲《臥虎藏龍》中的「月光愛人」奪冠。而另一個上海選秀節目中出線的「黑天使」中美混血兒,同樣相貌妍麗、歌聲動人,但卻因為「血統」不純正、皮膚黝黑,而被許多懷有種族偏見的觀眾排斥,要她滾出中國。相較之下,當然是金髮碧眼、白種純正的英國女孩,更能滿足大國崛起在近悅遠來、心悅誠服上的心理需求。此時誰管遍地開花的選秀節目如何抄襲所謂的「洋原版」,此時大家開心的是洋人們都急急忙忙學我們說普通話,學我們唱中文歌呢。

看來山寨不只是正版與盜版的問題,也不只是科技與經濟的問題,山寨更是文化與民族情感的問題,一旦大國有了硬實力,究竟是誰山寨了誰,還真說不定呢。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2010-03-10

我要的不是房地產,是住宅

我要的不是房地產,是住宅
【2010/03/03 聯合報】
劉可強、張維修/台大建城所教授、博士候選人

令人難以忍受的高房價問題已經成為十大民怨之首,何以致此?房價問題的複雜度不是簡單的供給和需求曲線在哪個點交叉,而且涉及到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政治與民生基本­議題。

過去十年以來,全台灣的城市精華地區的國有土地釋出合計超過三千公頃,這些土地的可建築面積超過五千萬坪;加上五波以上的千億政策優惠房貸和土地增值稅減免、容­積獎勵政策放寬等,打造出既真實又夢幻的房地產市場榮景。

一方面,國有土地一坪六百萬的真實交易價格,讓多少人腦袋發熱地幻想著房地產價格只有一種永遠向上的趨勢;另一方面,卻是一個人口增加負成長,出生率創新低的台­灣社會,感受不到生活品質的等量提升,反而是大量非高收入的普通市民,面臨薪資縮水房價物價飛漲,導致他們不斷向郊區遷移,甚至最後被擠出城市。

因此,要解決高房價問題,除了停止國有土地標售、檢討都市更新容積獎勵政策、控管銀行放貸利率風險、合理分配城鄉產業空間規劃、實價課徵交易所得稅之外,更應該­改變把住宅視為房地產角度的單一思維,重新建立住宅政策的核心價值。

住宅是人們得以安居樂業之所在,是孕育生活、生命、生產、文化的空間,不只是一個經濟的概念,更是社會的產物。一旦住宅變成投機與投資的商品就是房地產,住居權­作為人的基本生存、生活的權利,就成為市場機制中弱肉強食的犧牲品。

若將住居權視為一種基本人權的價值,那麼重新審視林口平價住宅政策會發現,政府只是把住宅問題鎖定在特定城市青年中產階級的購屋壓力,因此,選擇在郊區集中興建­價格低廉的商品,讓住宅與生產和生活領域脫節,甚至淪為特定企業的大型員工宿舍區,把住宅問題窄化成為低收入與弱勢族群的社會救助議題,間接助長社會階層的空間­隔離分化效果。

當前吳揆重新檢討國有土地標售政策,踏入解決高房價民怨的第一步,令人期待,但我們希望這不是暫時的民意避風港。上至中央層級的土地交易成本、銀行利率、平價國­宅的構想、下至地方政府的都市更新政策和容積獎勵都必須有通盤而徹底改革。把安居樂業的權利視為人民的基本人權,這是作為負責任政府的基本要點。

2010-02-11

情人節禮物

特別的還沒嘗試過的禮物

1.親手彩繪牆壁:大肆彩繪心愛的家,牆壁充滿甜甜的印記。
2.機票-旅行禮:把小親親的眼睛矇起來,張開眼已抵達另一個地方,魔幻又浪漫。

私房菜餐廳

王培仁工作室
台北市景興路243巷4號1樓
02-29335569
12:00-14:00 / 18:00-21:00 / 用餐日週三-周日
1000/人

水來青舍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2鄰下大崛55-5號
03-498-9240
10:00-22:00 / 週一休
500元/人

鹽之華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四街114號
04-23726526
12:00-14:00 / 17:00-23:00 / 週一休
中午1180起/人 晚上1880起/人

不老部落文化工作室
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華興向46號之一
03-9614198 / 0919-090061
10:00-16:00 / 只供應午餐 / 三天前預訂,每日僅30名
1800/人/一日遊

自己家
花蓮縣吉安鄉莊敬路247號
03-8462607 / 0922-293250
18:00-21:00 / 民宿
200-300/人

花開了
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91巷31弄3號
02-27164501
11:30-14:30 / 18:00-21:30 / 不定期公休
200-500/人

十三巷陶藝廚房
台北市景華街13巷7號1樓
02-29350785
12:00-14:00 / 17:30-21:00 / 周一.二公休
320-580/人

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台北縣淡水鎮屯山里番社前11號
02-28015059
350/人/一日體驗營

又見一炊煙
台中縣新社鄉中興村中興嶺363-35號
04-25823568
800/1000/人

能量枯竭

過於忙碌,少了創意的熱情,只剩工作的責任意義,能量枯竭.

2010-02-09

更親更近的梵谷

更親更近的梵谷
席慕蓉【2010/02/09 聯合報】

看完展覽,走出歷史博物館的側門,才發現天色已晚,售票處的窗口已經亮起了燈光了。有幾個高中女生正在排隊買票,不時還回過頭來和同伴笑著打鬧,我想,我應該就是在她們那樣的年紀裡開始認識梵谷的吧。
可是,剛才,在二樓展場的那些素描作品之前,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在那個年代裡就能有這樣的機會,我不是可以更加了解梵谷嗎?

這幾十年來,也曾在各地的美術館裡見到梵谷的真跡,包括阿姆斯特丹那個美術館裡的收藏,可是,卻從來沒見過像這次展覽裡的這麼多寶貴的素描。

這些素描之所以寶貴,是因為你彷彿看見了一個畫家的「少年日記」,是他剛剛開始面對繪畫時的種種學習心得。

這些素描,距離我們這麼近,近得好像我們就站在梵谷的身邊,親眼看著他拿起筆來,一張又一張的,或是臨摹、或是寫生,逐步逐步地去接近他心中的理想畫面。

我們可以看見,在最初,他的表現是如何的力不從心。譬如在一八八一年十月至十一月間所畫的那張「持鎌除草的男孩」,畫中人物右腿褲管的外緣線條非常的僵硬、平直。還有一兩張婦人的坐像,也明顯看出身體比例的錯誤(譬如大腿的部分過長等等)。有時一張風景,畫面都是畫滿了,但空間的支撐卻顯得很弱,他自己在那時也一直對不能正確處理透視的線條而覺得沮喪……

從這些素描裡,可以看出,他的初學,他的起步,其實和我們完全一樣(甚至還不如我們之中有些特別厲害的同學呢)。他究竟是不是個天才,在這個時候完全看不出來。起碼,我們可以說,在這最初的學習過程裡,他所能倚靠的,並不是他的(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天才。

他唯一能夠倚靠的,不過就只是對「繪畫」這個理想的熱情與專注而已。

所以,才情或許是具備了,但是如果沒有那一以貫之的熱情與專注,也就不會有日後這如此驚人的進步。請看,不過是一年的時間而已,他掌握的表達能力已大不相同,在一八八三年二月到三月間所畫的那張「坐在籃子上哀痛的婦人」,整個畫面已然是充沛飽滿,是足以打動人心的傑作了。再看那張一八八三年到八五年間所畫的「行走的婦人」,背景雖然是空白的,但由於人物本身的光影表現,卻連帶地極為清晰地顯示出他所處身的空間。這張素描的尺寸並不大,可是力度卻極強,讓人印象深刻。

在這些素描之前,我一直在想,我們總是被畫家後期的油畫作品所震撼,或者被他悲苦瘋狂的結局所刺痛,甚至會被如今在拍賣會裡那些超高的畫價所干擾;而這種種,並不能完全代表梵谷。

我多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看到這些素描,這是多好的機會,來近距離的認識梵谷,那個年輕的、剛剛開始燃燒起來的美好的靈魂。(本文作者為作家)

2010-02-08

從降遺贈稅到課豪宅稅

從降遺贈稅到課豪宅稅
朱敬一【2010/02/08 聯合報】

去年一月間,立法院火速通過了遺贈稅的調降案。當初鼓吹降遺贈稅者說,降稅可促使海外資金回流,增加銀行理專收入。姑且不論降稅發揮了多少回流效果,但過去一整年確實有大筆資金流入台灣。資金匯入台灣之後換成台幣,當然就增加了台灣的新台幣發行,造成MIA貨幣供給量的大增。

吸引資金 徒然炒高房價

一般而言,這些新增貨幣不可能窖藏,總是要購買一些能夠漲價獲利的商品。哪些商品才能炒作獲利呢?由於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絕大多數可貿易財的價格均取決於國際市場,故資金比較能炒作圖利的品項,就只有「非貿易財」,亦即在台灣本地交易、卻與國際幾近絕緣的商品。如所周知,最大宗的兩種廣義非貿易財,就是台灣的土地與房屋。

各國熱錢湧入購買台灣房地產,當然也不是四處亂買,總是會集中在都會等需求強勁、轉手便利的地區。於是,北台灣都會區房價開始飆升。這樣的房價飆漲逐漸激起民怨,也使貧富差距日益凸顯。而後,政府為了抑制民怨,又開始想課徵豪宅稅。

面對富人 態度前恭後倨

遺贈稅是誰在繳呢?當然是富人在繳。豪宅誰在買、豪宅稅誰在付呢?當然也是富人在買在付。當富人過世時,豪宅是不是遺產呢?當然是遺產。遺贈稅與豪宅稅哪一種稽徵成本高呢?當然是豪宅。遺贈稅不分財產品項依價課徵,但豪宅稅先得定出一個「豪」字的定義,就已經糾紛叢生。綜合上述,既然遺贈稅與豪宅稅都是富人稅,那麼當初降遺贈稅、現在又要課豪宅稅,繞這麼一大圈,除了給自己添麻煩、給社會積怨忿、給物價增波動、給人民惹不安之外,整體效益真是一無所獲。此外,央行為了抵擋熱錢、平抑物價、穩定匯率,也付出了相當的成本。

其實,在金融海嘯、各地資產貶值風聲鶴唳之下,許多有錢人原本就努力把錢匯回台灣避風。此外,老美IRS拚命查海外逃漏稅,也逼得不少台裔旅美人士將錢匯回避難。資料證據顯示,即使去年不降遺贈稅,錢還是會流回來。故倉促降遺贈稅只是使台灣平白無故損失了稅收,對資金流動未必有多少影響。就算真有影響,如前所述,也只是促使台灣本地資產價格飆升,引發這一波的「豪宅怨」,所為何來?

缺方向感 政策支離破碎

思考台灣的財經政策,一定要有整體的圖像。圖像清晰才有大方向,各項政策之間才井然有序、相輔相成。如果主事者全無方向,只看香港、新加坡的片面政策就急著模仿,完全不考慮新港等地產業布局與台灣截然不同,不思考匯率與物價的後果、不體察金融海嘯與美國查稅的外在形勢、不理解資金回流無助於GDP提升,這就是書沒讀通、事沒釐清者最常犯的錯誤。遺贈稅與豪宅稅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財經政策還是由一群沒有方向感的笨蛋去瞎整,台灣還要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02-01

最短篇/玫瑰 2則

最短篇/玫瑰2則
晶晶【2010/02/01 聯合報】

1
他送她的玫瑰,她插在花瓶裡。
他送妳的玫瑰,妳做成乾燥花。
插在花瓶的玫瑰,漸漸凋萎,似她和他的戀情。
變得乾燥的玫瑰,不會凋萎,似妳和他的婚姻。

2
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愛我,耶!
其他的玫瑰逃過一劫。

最短篇/男女

最短篇/男女
蔡仁偉【2010/01/08 聯合報】

他和她離婚之後,雖然不住一起,卻還是在同一個社區內,鄰居們時常在茶餘飯後談起他們。

鄰居談他:「他現在又恢復單身了。」
鄰居談她:「她是個離過婚的女人。」

2010-01-31

2010台北閱文學影展

http://literature12th.culture.gov.tw/movie.html
活動地點: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
活動時間:2010/4/23(五)、4/24(六)、4/25(日)
※3天連映10場:週五晚間2場、週六與周日全天各4場
4/23為「世界閱讀日」,特於當日起舉行為期3天之閱讀影展。

4/23(五)
19:30
龍紋身的女孩(開幕片)

4/23(五)
21:50
刺蝟的優雅

4/24(六)
13:00
夢十夜

4/24(六)
15:10
莎岡日安.憂鬱

4/24(六)
17:30
愛情誓言

4/24(六)
19:40
感傷的宿命

4/25(日)
13:00
托瑪斯曼之豪門世家

4/25(日)
15:50
對換冤家

4/25(日)
17:50
到坎勃貝蘿去提親

4/25(日)
19:50
婚外情(閉幕片)

2010-01-25

待尋清單

紀錄片片單

  1.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Michael Moore (2009)
  2. 國家地理頻道 MY NGC
  3. Born Rich
    Jamie Johnson(2003)



最貴的新娘

最貴的新娘
日期:2009-12-24
作者:吳念真
出處:財訊 336 期

一個礦工一輩子到底挖出多少黃金?如果加上他的生命……除一除……那一兩黃金該值多少錢?

好像又進入結婚旺季了,因為一連幾個星期都有喜酒喝。
幾天前太太打開一張剛收到的喜帖看了看忽然說:「啊,這個新娘比我貴多了」,「怎麼說?」「你不知道黃金現在一兩四萬多元哦?」

我真的不知道。不過我倒記得二十八年前這個月的黃金價格是三萬五千多元,為什麼記得?因為我正準備娶老婆,爸媽陪我去買必要的金飾的時候,銀樓老闆跟他們說:「哇,你們娶了一個最貴的新娘哦!」

一個最貴的新娘!

那是那幾年金價最高的時候。記得我爸還說:「挖了一輩子金礦,沒想到娶媳婦黃金還要跟人家買!」
這話想起來淒涼,因為那時候九份一帶的黃金礦脈早已枯竭,父親和他那一群礦工朋友早已紛紛改行,有的到城市打零工、賣菜、或者乾脆退休帶孫子讓兒女養,我父親則轉業為煤礦工人,這些人之前如果還累積一些黃金的話,大概也早已花光光。

黃金,對生長在礦區的我來說從來不是飾品,更不是保值的標的物,而是直接的食物、衣服、醫生禮和註冊費,這要從那裡出身的人才懂。

小時候沒零用錢,小孩子找錢的唯一方法,就是下課後帶著小鐵鎚跑到廢石堆,等礦車從礦坑裡運出廢礦石,然後爭先恐後的撲上去,在裡頭尋找可能含帶黃金的礦石。

這種事需要眼力更需要運氣,記得有一次一個小小孩爭不過大孩子,被一腳踹落石堆底,他一邊哭一邊掏雞雞小便,尿尿噴掉一塊石頭上的汙泥之後,他看到石頭的縫隙上竟然有細細的一道黃金,他用鐵鎚用力敲開,沒想到裂開的石頭兩側都「長滿」了黃金!

黃金不是這樣就能賣,還得拿回去把有「長」金子那部分的石頭敲下來,加水用鐵鎚搥成砂,然後放水銀下去「咬」;抓都抓不住的水銀咬住黃金後變成像一坨銀色的麵團,然後放進細紗布用力擠,多餘的水銀被濾掉,把裡頭那顆銀色的、外表有點粗糙的固體拿出來,用噴燈燒到赤紅,讓水銀揮發,等它冷了,變成一顆黃橙橙的小圓球時就可以拿去賣了。

小小孩光那回聽說就弄到了一兩多!怎麼知道?因為他才四年級,一時太多錢不會花,跑去九份街上買了全套四郎、真平,還去麵店切了半個豬肝當零食,沿路吃回家,結果半路肚子痛,躺在路邊哇哇叫,最後被下班的礦工背到醫院去急診。

結果呢?剩下的錢全部被爸媽沒收,外加一頓皮肉痛,唯一得利的是我們,四郎、真平的漫畫看了好久。
有錢不會花的也不一定光是小孩,有小孩的大人也可能一樣傻。

記得結婚之後金價就一路跌,小孩周歲過不久,好像已經跌到兩萬元出頭。之前就說過,我們夫妻都沒有理財概念,家裡唯一存錢的方式就是銀行活儲。有一天太太忽然很興奮地跟我說:「我們的存款我算過,可以買一斤黃金耶!我沒有看過一斤的黃金長什麼樣,我們去買來看看好不好?而且說不定以後會漲價,那我們就可以早點買房子!」

忽然想起一句話——「聽某嘴,大富貴」,何況自己也好奇,於是第二天還真的去提錢,抱著小孩到北市博愛路一家挺有名的銀樓去買黃金。
我永遠記得店員聽到我們要買一斤黃金時那種中風似的表情:「你是說……十六兩?」「不然你們是算盎司啊?」「不是啦,黃金……通常只有工業用才有人這樣買啦!」

一斤黃金長什麼樣!

隨後是漫長的「財務管理」課,他的意思是,一斤當然可以買,不過買了放家裡太危險,那就要在銀行租個保險箱,如果是這樣,那不如拿錢買「黃金存摺」,就等於把一斤的黃金放在他們那裡,這樣還可以跟著金價漲跌隨時買進賣出什麼的。

一個小時過後,太太原本興奮的表情已經被那些複雜的說明搞到雲消霧散,最後我聽見她說:「算了,好複雜,聽不懂,不過你可不可以讓我看看一斤的黃金長什麼樣?」

店員大概被她的傻勁給搞煩了,只好無奈地拿出一塊長方形的金塊放在我們面前,說:「看吧,這個……一斤。」

老實說,我跟太太都有點失望,因為它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大,它的價值感和拿在手裡的重量感,好像有一種說不清楚的落差。

不過為了不讓店員覺得做白工,而且包包裡也有從銀行提出來的錢,最後我們意思意思買了一個瑞士銀行發行的、上頭有觀世音菩薩圖像的純金小金牌,記得好像是五千多塊。

太太給小金牌穿了一條紅線,讓我掛在脖子上保平安,一直掛到一九九○年。

那年夏天,一個颱風的夜晚,罹患矽肺多年的父親從醫院四樓的加護病房開窗跳下。

當我在急診室強忍情緒在他耳邊念著佛號時,我太太跟我說:「把金牌讓爸爸握著吧,讓觀世音菩薩帶引他去好好休息。」


事件之後

事件之後
日期:2009-11-25
作者:吳念真
出處:財訊 334 期

對自己可以用這麼平靜的態度以及還算幽默的語氣去打發這些打擾或糾纏,忽然覺得開心,因為自己好像已經慢慢進入了一個境界:面對現在的媒體,千萬要當作一種修行。


出國六天,外頭沒有任何台灣新聞,電話也都在關機狀態,沒想到出機場開機之後連續三通電話都來自電視台記者,問的都是類似的問題:你是不是拍過一個食用油的廣告?演員是不是孫XX?你認識她嗎?你對這個事件有什麼看法?

九巴司機大概聽得出我的不耐煩吧,好心地跟我描述大略的事件輪廓,然後用有點同情的語氣跟我說:爽到伊,艱苦到你。

面對媒體 要當作修行

之後幾天類似的電話持續著,只要記者問不出什麼名堂,最後老套地要我說說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時,我就借用那個司機的話說:爽到他們,艱苦到你們,辛苦哦!

對自己可以用這麼平靜的態度以及還算幽默的語氣去打發這些打擾或糾纏,忽然覺得開心,因為自己好像已經慢慢進入了一個媒體朋友曾經要我學習的境界:面對現在的媒體,千萬要當作一種修行。

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母親癌末住院,每天都有突發狀況;我編導的舞台劇又正在上演,從白天到夜晚,身心幾乎都處於極度緊繃的狀態下。

有一天上班前我到醫院探望母親,才剛停好車,電話響了,某電視台記者劈頭就說:導演,有一個台大學生看完你的舞台劇之後跳樓自殺了,請問你有什麼話要說嗎?我問是哪來的消息?她說是某報的頭條。

在詳情不明的狀態下,我唯一能說的只是澄清舞台劇的劇情並沒有任何灰暗到足以讓人厭世的片段,因此如果真的是因為看完這齣戲而讓他做出那麼極端的決定,我有些不解,當然也覺得遺憾等等。

掛電話後我顧不得進病房,先到販賣部找報紙。果然在某暢銷報紙的第一版上我看到斗大的標題寫著:看完吳念真劇,台大學生跳樓自殺!

我快速把相關報導瀏覽了一遍,發現除了標題聳動之外,整個報導其實寫得很客觀;第一版描繪的是事件的細節和狀態,說留下的遺書裡用我舞台劇裡的一句對白祝福他的家人和朋友;第二版的第一則報導寫的是舞台劇的故事大綱,老實說,寫得比我們的還扼要明瞭,甚至還附註說劇情講的其實是生命的光明面,不懂為什麼他反而沒看到這一部分等等。第二則則是一個精神科醫生對自殺這種行為的專業解析,以及防止之道。

看完報紙之後,老實說自己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畢竟事實是他看完舞台劇之後覺得很感動,然後以劇裡的一句對白祝福大家,他的死如果與舞台劇有任何關聯,也只是如此而已。

誰知道當我進到病房之後,媒體的電話陸續響起,開口閉口都是「大學生看完你的戲之後自殺了,你要不要說些什麼?」剛開始我還可以平靜地告訴他們說:請你們把報紙仔細讀完才問問題好不好?不然我會覺得我好像是一個罪犯在接受你們的審判!

也許電話太多了,而我講話的聲音也愈來愈大,最後甚至被護士要求暫時離開病房、否則必須關機之後,我整個情緒都來了,不巧的是關機前最後一通電話還是記者,她以類似法官甚至比法官還要嚴厲、傲慢的語氣直接說:一個台大學生因為看了你的戲自殺了,你要不要在電視機前跟他的家長表示歉意?還有,你在創作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後果?」我記得我只講了五個字:我X你媽屄!

半小時之後,當我下到醫院的門診大廳,很巧地,候診室的電視畫面正是那一個電視台的新聞頻道,那五個字已經變成一長串的「吳念真表示……他會檢討……」以及代替或許虛構的對觀眾說:那齣戲的結尾部分的確會讓人眼淚掉個不停。我承認當時對著電視畫面,我小聲地再度講了一次那五個字。

癌末了,還在意皮膚長癬?

那天下午我電話持續關機,當情緒慢慢平息之後,老實說還真的為自己早上那些行為和言詞覺得羞愧,覺得:都幾歲的人了,怎麼還會幼稚到為這種不是事情的事情傷及無辜?

重新開機後鈴聲再度響起,又是記者,她的直屬長官正是我那個媒體朋友;也許仗著這種彼此熟悉的關係,她說要出機到我辦公室,「大學生因為你的舞台劇自殺了,讓大家聽聽你的感受和解釋」;我發誓我真的沒動怒,我很平靜地跟她說:「妳們怎麼也跟人家一樣看報紙跑新聞啊?而且連報紙也不看清楚?」說:「要不是我跟妳的老闆是朋友,老實說,光聽妳剛剛講話的方式,我一定會像罵XX電視台的記者一樣罵妳!」
沒想到她竟然非常幸災樂禍、非常白目之至地問我說:你怎麼罵她?

我當然只好照實陳述,我說:我X你媽屄。

傍晚朋友打電話來,說記者跟他哭訴,說要辭職,因為「士可殺不可辱」,說沒想到她原本還有點尊敬的人,竟然像個低級的流氓等等。

然後他跟我說:面對現在的媒體,千萬要當作修行。

我說:你的意思是,媒體永遠是對的就是了。

他最後的回答倒是挺真誠的,雖然……有點淒涼。

他說:都已經癌末了,你怎麼還在意他皮膚長癬?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日期:2009-10-29
作者:吳念真
出處:財訊 332 期

成功的理財者,失敗的理財者,以及根本不知理財為何物者,我是後兩者的綜合體,至少我可以寫一些失敗或荒唐的經驗來彰顯成功者的偉大,不行嗎?

雖然夠老了,但很多觀念還是很封閉;比如因為腦袋瓜裡老記得古人交代的「民無信不立」這幾個字,所以一直認為政治人物是絕對不能講謊話的,好笑吧?
更好笑的是,之前我一度以為會讀《財訊》這種雜誌的人應該都是口袋裡有點餘錢、有財可理的「好野人」,不然豈不像一個死刑犯抱著一本《如何當個好總統》的書猛K一樣可笑?

未來的有錢人,要讀《財訊》?!

但事情好像不是這樣,有一天駭然看到一個老是到處借錢的朋友竟然也在讀《財訊》,而且讀得挺認真,我好氣又好笑地說:幹嘛?幫人家當校對賺外快啊?沒想到他老兄卻一本正經地跟我說:有錢人有三種,你懂不懂,過去的有錢人、現在的有錢人和未來的有錢人,我是未來的那種,所以要讀,你懂個屁?
沒想到當這個人前幾天聽到《財訊》要我寫文章的時候,竟然就像當初我發現他在讀《財訊》的時候一樣,笑得一身肥肉亂顫,然後很不齒地說:你太混了吧!你可以告訴人家什麼?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我說:最近不是有一本書炒得沸沸揚揚,主題是向失敗者致敬嗎?OK,理財方面也有三種人,成功的理財者、失敗的理財者,以及根本不知理財為何物者,我是後兩者的綜合體,至少我可以寫一些失敗或荒唐的經驗來彰顯成功者的偉大,不行嗎?還有,請別忘記,我大學念的是會計!OK?
其實,後頭這句話說得實在心虛,沒錯,念的的確是會計,但一輩子對錢財支配幾乎毫無概念,只憑兩個字:直覺。

結婚之前還在半工半讀,一旦還是學生,悠忽過日好像就理所當然(所以,現在很多人研究所拚命地念,打死不想離開校園大概也是這個原因),銀行帳戶的餘額大概就是扣繳水電的準備金而已。因為是退伍之後才上大學,大學畢業都三十歲,該結婚了,我爸媽說:總要有個房子吧,這樣新娘的父母至少也比較安心一點!
買房子應該是大事吧?是,但我決定的時間是十分鐘。

記得爸媽交代這件事的時候,我剛好替一個電影公司寫劇本,而他們正在替一個房地產公司拍廣告,因為是預售屋,現場是荒地,什麼都沒有,所以全是一些抽象或者想像畫面,陽光、雲彩、飛翔的鴿子還有游泳池邊穿著比基尼但連頭髮都沒有溼的美女等等,配上鄧麗君的歌聲而已。我問他們說這房子多少錢,他們說三十坪好像是一三○萬,還有七成可以貸款,而且是預售屋,所以在完工之前的兩年內只要付掉差不多四、五十萬就可以了。

我想想,兩年付五十萬,一年平均付二十五萬,那時候我每個月的薪水是三萬多,有時候幫人家寫劇本也有外快可以賺,OK啊!買房子這種之前連想都不敢想的事剎那間竟讓我覺得:有那麼難嗎?

於是找一個星期天騎摩托車載著傻傻的未婚妻從永和過福和橋經羅斯福路、北新路過碧潭橋,經過當年完全還是產業道路規模的安康路,可是一路騎了快半小時卻都還沒看到工地,未婚妻有點不安地問我說:你確定裡頭有住人?

後來工地到了,樣品屋美麗動人,未婚妻說:可是很遠!我說:可是不是公寓,有自己的天、自己的地!未婚妻說:可是以後孩子念書很麻煩。我說:等我們的孩子念書的時候,說不定我們已經在台北市買房子了!而且,你看這裡的山形,好像我老家!我覺得自己反而比較像銷售員。

十分鐘決定買人生第一間厝

未婚妻沒說話(婚後才知道,她沒說話並不表示沒意見),殷勤的業務小姐要我簽一份草約,五天內再簽正試合約,不過,當天就要付簽約金和「工地整理完成」的第一期款總共十五萬!

五天後,我抱著現金去簽約。不過,其中有十二萬是拜託當時的同事小野跟他親戚借的,因為那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全部存款才三萬多一點。

我不知道、也不了解簽約的時候正是當時房價的最高點,接著是不景氣,建設公司轉手,原本兩年交屋的房子一度差點蓋不出來,一直拖到第四年才交屋。搬進去的時候不但結完婚連小孩都已經會走路了。問同時搬進來的鄰居說:你買多少錢?他們說:八十萬。你呢?我說:一三○。我看到他那種既憐憫又嘲諷的表情。自己住?他問。我說對啊!他說:那沒差!那間房子我們住了十六年,搬家的時候孩子已經高中都快畢業。

隔壁早已轉過好幾手,當初八十萬買入的那個人幾年後以四二○萬賣出;十六年後要搬家的時候碰到的是房價的谷底,三五○萬賣掉,我跟老婆說:至少還賺了兩百多萬!

老婆說:我們十六年中整修兩次,花掉一二○多萬你忘記了?

那還是有賺啊!我說:至少賺到好多回憶。

嘴巴堂皇,心裡心虛。其實我還故意隱瞞她可能已經忘掉的事:當年貸款利率是一一%。

第二次買房子的時候,考慮的時間長了一點,半小時。

那時候獨居在瑞芳的媽媽老了,覺得該接她來和我們一起住了,以後方便就近照顧,而且老家的祖宗牌位也需要一個歸宿,所以未來的房子至少要有一個類似佛堂的地方,因此至少要比現有的多兩個房間。
有個假日開車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房地產的廣告,一時興起就往工地轉過去,樣品屋同樣美麗動人,一樣有老家一般的山。

「屋頂這個突出部分,我們建議可以當作佛堂」,當我聽到銷售小姐這麼說的時候,我好像已經心動了,可是總價卻是我和老婆所有存款總額的七倍,我把實情老老實實地跟業務小姐說,說我喜歡,但錢不夠。

「導演,如果,這棟房子跟你有緣的話,在它完成的過程中,它一定會默默幫你得到足夠的錢,如果沒緣,而你的確已經付不出餘款的話,我跟你保證,就算轉賣你也不會賠!」

我不記得那位業務小姐的臉孔,但,我記得這是我所聽過最有力的行銷說詞。

該你的,會有;不該你的,認了

半小時之後簽草約。我還跟老婆說:如果以後因為它讓財務變成我們的牽掛或者必須改變現在的生活品質的時候,我們馬上轉賣,所以千萬不要有負擔。

有一天遇到一位略懂陰陽之道的朋友,跟他說了買房子的事,並請他幫我算算跟那棟房子的「緣分指數」。他算了算說:如果是三、六、九號或者三、六、九樓的話就OK。我看了一下合約,工地還沒有地址,不過上頭註明施工編號是A29。

OK啦,我安慰自己說:至少還有一個九。

房子蓋得不快,一期一期傻傻地付,交屋的時候戶籍地址下來了,××六街三十九號。

我跟太太說:三、六、九都有了,緣分夠大了吧?雖然貸款那麼多,它應該會讓我們有能力付掉吧?為了加強她的信心,我還跟她說:而且,現在的貸款利率還不到當年的一半呢!

記得有一次聊天的時候說到這樣的購屋經驗,一個大老闆正經地問我說:你講這個的意義是什麼?

我楞了好久之後才了解,或許他是誤會了這個對他來說根本是「小事一樁」的背後一定隱藏或意涵著什麼大道理吧?不然我說這個幹嘛?於是,我只好跟他承認說:沒有啦!因為你們都在講理財,而對我來說,人生裡頭最大的兩次財務經驗就是這個,此外好像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如果有,大概也是忽然想起一輩子不識字的阿公當年說過的一句話:一世人賺多少吃多少,註好好的!

而我自己的經驗則是:該你的,會有;不該你的,認了,如此而已。

也許到了這樣的年紀已經不得不相信阿公的話,更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經驗吧!理財這件事,我還是只能依賴直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而這樣的人……《財訊》還敢要我寫文章嗎?……

旅行之所以必要

旅行之所以必要
日期:2009-11-12
作者:吳念真
出處:財訊 333 期

旅行很累,卻也必要;跳脫習慣的環境、視野,或許會讓自己覺得渺小,甚至自慚形穢,但至少學會謙卑。會讓你覺得處處高人一等的旅行不是旅行,那只是讓你快感短暫但空虛愈甚的春夢一場。


朋友大概受不了我長期陷在工作壓力下的一張臭臉吧,幾個月前硬要助理幫我在十月初留下空檔,要帶我去西班牙「頹廢」一番。

想到那麼長的飛行時間,行囊裡當然多塞了幾本書,巧合的是,其中兩本講的都是這一甲子以來個人或群體在政權轉換的過程中,動盪的生命經驗回顧和喟嘆。

香港轉機的時候走過書店,忍不住又買了一套上下兩冊都厚得有如磚頭的書,內容則記錄了六○年代中國的大饑荒。

沒想到來回兩趟各十一小時的航程,加上從馬德里一路到巴塞隆納十二天的旅途中,竟然讀完了前兩本以及一本大饑荒。老實說,這真是一次奇特的閱讀經驗。

白天,在燦爛陽光和近乎透明的藍天下,走過融合羅馬、回教和天主教文化的城市與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中餐、晚餐吃的是挺合我們口味的西班牙大餐、海鮮或者Tapas,吃到腦滿腸肥;晚上坐在涼風習習的陽台或庭院,愉悅地喝著熱茶或咖啡的時候,眼前讀的、腦袋想像著的,卻是人們的離散、奔波、飢餓和死亡的場面,有時候還真搞不清楚自己的心情是什麼,是慶幸,還是無奈和憂傷?

慶幸的是,面對那種離散、奔波、飢餓和死亡的,已不是此刻的我們;無奈和憂傷的是:造成這種人類災難的政黨、甚至禍首,為何至今卻仍然被擁抱、被歌頌甚至自我歌頌、自我邀功?

人類大概是自我相殘最厲害的動物,雖然他們發展文字、建立歷史,但最容易遺忘過往沉痛經驗而重蹈歷史錯誤的也是人類,而且好像不分區域與人種。

藝術作品讓強權在它面前屈膝

我們的導遊很優秀,功課做得很足,任何一個城市的起源與發展,任何一個古蹟和歷史文化的關係都說得有條有理且簡明易懂;也許就因為講得太清楚了,一個朋友傳簡訊回台灣跟家人報告旅遊心得的時候,他感慨萬千地寫道:……我們在一個教堂和一個教堂、一個古蹟和一個古蹟、一個戰爭和一個戰爭、一場殺戮和一場殺戮中遊走。

他沒詳細說明的是,既往的戰爭和殺戮多數的起因,無非權力的鬥爭和宗教的排他性,雖然前者提供追隨者的理想是更寬廣的天地、更好、更自由、更有尊嚴的生活,後者是愛、是寬恕、是靈魂的救贖……但歷史告訴我們,這兩者都有一個極自私的共通點,那就是…信我者才得以永生,不信我者……給我下你的地獄去!

用武力或其他殘酷的方式屈服別人,雖然是遂行自己意志的方法,不過,幸好不是每一座教堂、每一個古蹟都沾滿眼淚和血跡,總是有人會用他人所不及的創意、毅力、眼光和胸襟,形塑出一個典範或一個作品,超脫歷史的必然,而且讓世俗的主流價值在他面前變得寒酸、猥瑣,或讓強權在他面前不得不屈膝仰望。

這樣的典範和作品就在旅途的最後一站——巴塞隆納,震撼了我。

巴塞隆納是個令人難忘的城市;當全球化的風潮讓全世界許多城市都在不知不覺中被一致化,而失去它原有特色和氣氛的現在,巴塞隆納似乎依舊保有濃烈的西班牙風情;儘管所在的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有許多人直到現在都還不承認自己屬於西班牙。

眾所皆知建築之美是巴塞隆納最重要的資產;許多大家耳熟能詳並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物,即便在百年之後的現在看來,無論概念或者外在都依然「前衛」。

聖保羅醫院是其中之一。

財富取之於人,願百代人共享

當我們知道這間醫院當初是由一位名叫保羅的銀行家拿出自己的家財,敦聘前衛的建築師設計、施工,完成之後無償地捐贈給巴塞隆納市政府營運使用時(也許這位銀行家也和現在多數的我們一樣,對公家單位的設計水準和施工品質始終存疑),讓我們感動的已經不是建築本身,而是那種「取之於人的財富,願與百代之人共享」的眼光和氣度,就像一起旅行的一個朋友所說:他讓我們知道,什麼叫作真正的「富有」。

當然我們更震撼的是,到現在仍未完工的聖家堂的安東尼.高第。

這個一生在加泰隆尼亞地區留下七座世界文化遺產的偉大建築師,他的性格和意志一如他所設計的建築,柔和中見剛烈,前衛、堅持卻處處顯露令人會心的童真。

這個人一輩子堅持只說加泰隆尼亞地區的語言,以致當西班牙國王召見他的時候都必須找來翻譯。

他用創意和作品榮耀上帝,榮耀加泰隆尼亞地區;也許許多西班牙人並不喜歡高第在「認同」上的獨特堅持,但我想沒有人不接受或拒絕承認他的作品是西班牙耀眼的文化資產。

他用無人可及的創意和作品取代空泛、激昂、譁眾的言論或行動遂行自己的意志,但卻讓強權和對立者不得不尊重他的存在和價值。

面對這些人類精英,覺得自己一如蜉蝣,朝生暮死可矣!

旅行很累,卻也必要;跳脫習慣的環境、視野,或許會讓自己覺得渺小,甚至自慚形穢,但至少學會謙卑。

會讓你覺得自己處處高人一等的旅行不是旅行,那只是讓你快感短暫但空虛愈甚的春夢一場。


2010-01-17

吳念真的人間條件

吳念真的人間條件
2010.01.15(五)1900-2100
2010第一季新光講座 -新光人壽保險公司敦南大樓12樓


吳念真,一個這麼會說故事的男人。
兩個小時,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深深吸引著台下的聽眾。

他說他不是創作者,更貼切的應該是溝通者,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說故事的能力。

我告訴他:我好喜歡你。
拿到簽名又合照,還坐到同一部電梯,呆呆非常興奮。


柯錫杰新作+經典展

柯錫杰新作+經典展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ORIGINO Art Space
http://www.kosichi.com/

柯錫杰的作品充滿力量讓人感動

變奏與共鳴-張韻明油畫個展



Tea Forte

Tea Forte
http://www.teaforte.tw/


很有趣的茶包

台灣設計禮品專賣店

1914Connection
台灣設計禮品專賣店
http://act.roodo.com/1914connection/



好多有趣的產品設計^^








當代食品有限公司

法國當代糕點
當代食品有限公司 The Art of Eating
http://www.wretch.cc/album/frenchbbr

宴會糕點專賣
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2段148巷43號
02-27098580

一口甜點 幸福的感覺...

2010-01-15

人間親密性要靠嗅覺書寫

人間親密性要靠嗅覺書寫
2010.01/聯合文學303期/南方朔

人有味、聽、觸、視、嗅等五覺,儘管前四覺都有主觀偏好的一面,但客觀能交集的那一面卻足以發展出共通的飲食、音樂、影像、觸摸等經驗與文化,唯一的例外就是嗅覺。因此,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哲學家孔狄亞克(E. B. de Condillac)在《感覺論》裡遂說道:「在所有的感覺種類裡,嗅覺是對人類心智運作貢獻最少的一項。」

大哲學家康德甚至如此說道:
哪一種身體感覺我們受惠最少,幾乎到了可以置之不理的程度?它就是嗅覺。它無法讓人培養嗅覺能力與改進它,俾增進嗅覺的快樂。嗅覺只可以找出讓人厭惡的對象,特別是擁擠地方的惡臭,而不是讓人愉快的對象。此外,嗅覺的快樂也易逝難留。

克拉森(Constance Classen)等人在合著的《芳香——氣味文化史》裡說道,人們以前看低嗅覺或對嗅覺束手無策,乃是自啟蒙時代以來,人們努力於建造「現代性」,乃是希望將一切事物置於可度量或可客觀分享的框架裡,如此始可清晰的加以表述。但在嗅覺上卻達不到這種客觀性。儘管從《舊約‧雅歌》起,就有無數作家在談氣味,但無論描述的語彙、類比的方式可說都相當的個人性,它可以滿足朦朧的美感需求,但可傳遞的內容實在有限。

嗅覺的有限性,卡爾維諾在短篇小說〈名、鼻〉裡,就做了很好的探討。卡爾維諾晚年曾立下心願,要針對五覺各寫一篇作品,但直到1985年逝世,他才只完成了味覺、聽覺、嗅覺三篇而已,他在〈名、鼻〉這篇說嗅覺的作品,主要情節是在說有個風流紳士參加了面具舞會,邂逅一名神祕女子,匆匆離別他只記得她那獨特的香味,於是他遂去找最大香水店的調香師,希望藉著他的描述而找出配方,再由配方按香找人。但小說裡如此寫道:

在香氣程度鑑別的來回拉鋸裡,我迷失了。我不再能識別我應當有的記憶走向。我只知道在整個香氣的譜系裡,在某一點上出現了斷層,出現了一個祕密的凹洞,而我認為那個邂逅的絕世女子的香水味就隱藏其中。

卡爾維諾的作品總是喜歡去碰觸事物最終極的關係,他的〈名、鼻〉所觸及到的即是事物的名與氣味之間那個斷層,因而變得「不可名」的地方,它其實也等於指出了意圖描述氣味的困難。正因為在描述氣味時出現語言已無法填補的凹洞而辭窮,循香找人也就徒勞無功。

其實,任何感覺的描述都是在填補語言與感覺間的凹洞。一道飲食或一段音樂、一張繪畫,當人們意圖加以描述時,都必須該感覺領域被不斷的開發而使其豐富,整個描述架構需要神話、古代傳奇的記憶,以及許多人獨特的故事,甚至許多技術性的專門辭彙,它構成了整個描述的參考系統,系統愈完整,個別的經驗在歸類時始可錯落有致。而嗅覺之所以低度發達,即在於它的參考系統太弱。

因此,徐四金的《香水》之所以重要,乃是這個嚇人的傳奇故事,藉著葛奴乙這個主角的變態成長經驗,將身無體味的人鍛鍊成嗅覺天才,他最後能辨識能發明能提煉各種氣味。葛奴乙的故事,從反向來閱讀,其實是在替嗅覺書寫和嗅覺成長打開了窗戶。

而當代印度裔美國籍女作家蒂娃卡茹妮(Chitra Banerjee Divakaruni)所著的《香料仙女》(The Mistress of Spices),將香料的神話、命運、個性,甚至愛情的救贖置於一爐,它的意義也相當不俗。印度是香料古國,對氣味有著病態的敏感。印度香料文化的耙梳,對嗅覺書寫的豐富化,同樣有著先驅的貢獻。
文學是敘述的志業,但在嗅覺這個版塊卻始終低度發達,嗅覺的辭彙也相對貧乏。當人類由爬而直立,嗅覺即被聽覺與視覺所取代,嗅覺裡所含有的親密成分在人類行為裡就日益稀薄,因此重新找回嗅覺和嗅覺書寫,也是文學重建親密關係的起點!

崇禎併發症-自戀型領袖的誤國

崇禎併發症:自戀型領袖的誤國
2009-12-08/中國時報/南方朔

北京故宮的後門有小丘,叫做煤山。上有當年崇禎皇帝自縊的那棵樹,原樹兵燬,後人重植,已枝葉扶疏,成了大樹。多年前一個秋日黃昏,我到該處憑弔,繞樹三匝,古木悲風,訴說的都是歷史的悽愴和反覆的愚蠢。

在此重提明朝崇禎皇帝,並無任何借古諷今的念頭。而是用當代政治學的標準來分析,崇禎乃是所謂「自戀型領袖」的最標準樣本。領袖的極端自戀,小則誤己誤身,大則誤國誤民,崇禎的自戀,就是個「誤」,他「誤」了一切。


崇禎乃是典型的誤國亡國之君。可是他即位之初不是這樣的。當時魏忠賢濫權,朋黨營私,崇禎立即殺魏忠賢並全面罷黜他的黨羽,看起來很有一點中興氣象,崇禎也自己照鏡子,愈看愈得意,真的以為自己是蓋世無雙的明君。於是由自戀轉自大,由自大變成剛愎自用,刻薄寡恩。明末出了一堆混蛋皇帝及大臣,但他們再怎麼混蛋,還是知道要替國家留一些能吏勇將,去做他們沒有能力去做的事。但自戀刻薄的崇禎自以為是,認為天下只有他是對的,別的人都不盡忠報國,於是他連國家最後的名將熊廷弼、袁崇煥這種人都敢殺。他在位十七年,只相信自己和身邊一群新的奸臣小人,搞到國事日非,民生更苦,最後是貧苦農民造反所形成的流寇,在李自成率領下攻入北京。最荒謬的是,崇禎到了最後還不認為亡國是他的責任!他自縊煤山之前,在衣襟寫了遺詔,仍有「然皆諸臣之誤朕也」之句。自己把天下搞垮,還以為與他無關,都是別人的事。這種混蛋皇帝,真是自戀到了瘋狂昏瞶的極致!

崇禎皇帝自戀自大自以為是,乃是自戀型的領袖走向瘋狂的極端代表。近代政治學對領袖的自戀人格著墨極多。一般而言,領袖有適度的自戀,把自戀轉化成自尊自重以及催化出的自我能力的嚴格要求,這未嘗不是好事,但領袖病態的自戀卻也所在多有。那種領袖只愛自己,不愛任何他以外的別人,永遠活在自我的良好感覺裡,相信自己永遠不會錯,責任都在別人。當一個國家出了這種自戀型的領袖,老百姓只有「挫咧等」的份了。

當代知名的領導學專家波耶特(Joseph H.Boyett)在近著《選民進化論》(Won’t Get Fooled Again)裡,有一個專章談自戀型領袖。他指出,自戀型領袖在達到權力的高峰前,由於自戀所創造出的形象很迷人,而且自戀的負面效果還沒有累積到足夠的量,人們普遍會對自戀型領袖寄予過高的期望,因而有利於他快速攀上權力高峰。但到了這時,自戀型領袖的人格及能力特質裡的巨大缺點就會開始暴露,而使他站到很陡峭的滑坡邊緣,很容易快速下墜,波耶特還特別條列出自戀型領袖的許多負面領導症狀,我在此將其中比較有現實性的若干缺點摘要列出:

──他喜歡刻意表演自己的一些專長,如秀自己的英文,他總覺得自己永遠對,都是別人誤會他、嫉妒他、中傷他;他看不起別人,總認為別人沒什麼,他貢獻最大;他的語言裡,最常出現的是「我」這個字;他沒有同理心也不想有同理心;他不需要了解別人,只要別人了解他;當別人談到他的問題時,他通常都會做別的事,用行為語言表示不耐煩;他喜歡用道德語彙自我包裝,顯示完美;他對年齡與身體有病態的敏感;他不信任別人,只相信小圈子親信;他拒絕別人分享成功,也拒絕承擔過失;他的決策草率但都有理由;他從不肯定下屬,只要下屬效忠。

因此,自戀型領袖是可怕的,他在自戀裡誤人誤己,誤天下誤蒼生。他搭纜車快速上高山,迎接他的卻是個大滑坡。也正因此,自戀型領袖自己要小心了,必須像拚助選一樣拚著去消滅自己的自戀自大;而這種自戀型領袖的徒眾也要小心了,這種人的自戀自大,乃是他們搖旗吶喊造成的。他們要幫助消滅自戀自大,已不能繼續搖旗吶喊,而應敲鑼打鼓的嗆出不滿之聲,看看自戀自大是否老天爺保佑脫胎換骨!

靈感書-不怕醜的女人最美

靈感書/不怕醜的女人最美
2010/01/15【聯合報╱張娟芬】

我盯著螢幕,無法從震驚裡回過神來,原來她也年輕過!……

我以前是不看電影的。當我的同輩朋友們跑影展、進出MTV時,我不為所動,因為我曾經看《遠離非洲》看到睡著,醒來時,搞不清楚那對雙胞胎誰是誰。每當我這樣說,文藝青年們就兩眼發直,「《遠離非洲》裡哪有雙胞胎?」

的確沒有。可見我多麼狀況外,可能在睡夢中自行發明了不少情節。

這幾年不知怎麼的看起了老電影。《公寓春光》,一個低階男職員在紐約有個不錯的公寓,他的主管們聞風而來,三天兩頭向他借場地,用來與情婦約會。他煩死了,可是主管誘以升遷機會,於是他又忍耐了下來。可是他意外發現公司裡那位他也偷偷愛慕的電梯小姐,竟然當了主管的情婦;更糟的是,他的鄰居把那間公寓裡全部的風流帳都算到他身上了——曖昧的噪音,情人的爭吵,以及這位為情自殺未遂的電梯小姐。

電影精緻又幽默,那位電梯小姐有一張可愛的圓臉,卻仍然演出適當的聰明深沉。她看起來有點眼熟。待我弄清楚她是誰,幾乎驚訝得大叫起來:莎莉麥克琳!我所知道的莎莉麥克琳,是八○年代一個常常演古怪老太婆的女演員啊!我盯著螢幕,無法從震驚裡回過神來,原來她也年輕過!

看老電影的趣味,有一部分就在這裡:一個演員的一生,片片段段地展現在作品裡,我看見一個人如何老去,有時也回溯著看一個老人,以及他燦爛耀眼的過去。先看《末路愛神》裡猥瑣悲哀的彼得奧圖,再回頭看他二十六歲演《阿拉伯的勞倫斯》,人性被戰爭殘酷的扭曲。先看《麥迪遜之橋》裡皺紋滿面的克林伊斯威特,再回頭看他在《荒野大鏢客》裡無敵的美貌。先看莎莉麥克琳雞皮鶴髮,再讓時光倒流,回到她是第一線女明星的時候。

她能演聰明也能演憨傻迷糊,能演輕鬆也能演深沉。她在《艾瑪姑娘》裡演紅牌妓女,在《雙姝戀》裡演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老師,其他還有女牛仔、康康舞酒店老闆娘、有錢寡婦,甚至在戲中戲裡扮演日本藝妓。當她進入中年,她就接了一些中年的角色,其中《來自邊緣的明信片》有一場戲,她車禍入院。莎莉麥克琳在那場戲裡,頭髮稀疏,眉毛只有一半,整個人憔悴慘不忍睹。我又為她震驚了一次。這與女明星戴起暴牙演醜女完全不同,女明星扮醜可以造成話題,但眾人皆知那醜不是真醜;莎莉麥克琳卻氣魄十足,玩真的。我不知道那場戲她是否真的素顏,還是故意畫得更醜,但看起來就是令觀眾認為,下了戲的莎莉麥克琳就是那樣毛髮稀疏。

莎莉麥克琳有一次很自豪的說,即使她是第一線女明星的時候,她也是以演技取勝。信不誣也。現在她又更老了,更雞皮鶴髮,還在演。青春固然無敵,不怕老不怕醜,也同樣無敵。不怕醜的女人最美。

電影院真的像教室

邱坤良:電影院真的像教室
【2010/01/15 聯合報╱邱坤良】

「電影院像教室」是一句老話,看克林伊斯威特製片、執導的《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直覺電影院「真的」像教室。

這部影片是從約翰卡林同名作品改編,原著運用與曼德拉和相關人士的訪談資料,相互印證,勾畫南非黑白族群糾葛的歷史,及從尖銳對立到互動的轉折。關鍵在曼德拉秉持愛心與寬容,運用謀略,讓每個接觸過的敵人對他產生好感,逐步化解黑白衝突。其中國家橄欖球隊在一九九五年世界盃成為「團隊就是國家」的過程,更是具體而精彩的實例。

曼德拉原來跟所有南非黑人一樣,憎恨被視為白人光榮象徵的跳羚隊,也支持任何與它對抗的外國球隊。然而,當選總統之後的曼德拉,不顧南非黑人感受,讓舊政府的國歌《非洲的吶喊》與對黑人深具歷史意義的新國歌《天佑非洲》並存,並堅持保留跳羚隊及其隊徽、服色。他利用世界盃橄欖球賽凝聚國民共識,最後南非黑人與白人一樣,一起為跳羚隊加油,球隊榮獲冠軍,曼德拉也贏得白人的心。

相對原著對南非政局的全面觀照,與抽絲剝繭的敘述脈絡,電影從曼德拉結束廿七年牢獄生活的回家之路展開,聚焦在這位南非首任民選總統與跳羚隊的恩怨情仇,影像語言更加集中與流暢。鏡頭上的曼德拉沿途受到黑人的熱烈歡呼,包括跳羚隊球員在內的白人卻投以鄙夷眼光,他面對的是危機四伏的南非社會。

曼德拉召見橄欖球隊隊長,熟記每個隊員姓名,為球隊打氣,同時要求黑人接納白人的運動傳統。在冠軍盃決戰時刻,他身穿跳羚隊六號(隊長)球衣,進入球場,絕大部分是白人的六萬名觀眾歡聲雷動。當時刺殺曼德拉的傳言不斷,球場充滿山雨欲來的氛圍,突然一部巨無霸飛機向人群俯衝,卻在距離地面六十公尺時,再度斜直升空,機腹現出「南非加油」字樣,塑造了影像的視覺與戲劇效果,現場(或電影院)觀眾如洗三溫暖,驚呼狂叫。

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基礎在劇本、導演、演員與工作團隊(攝影、化妝、美術…)的合作。運動員、歌手克服重重困難、一飛沖天的劇情,原本就是電影鋪陳情節、賺人熱淚的常見題材,《打不倒的勇者》扣住南非種族議題,比一般勵志電影更容易打動人心。尤其荒野大鏢客出身的導演頗能營造影像的時空環境與氣勢,飾演曼德拉的摩根費理曼與橄欖球隊隊長麥特戴蒙,演起對手戲自然而具說服力,更讓整部電影可看性十足。

南非實施種族隔離被國際孤立的白人政府年代,台灣是其少數「友邦」之一,電影裡也有一段曼德拉總統與幕僚研擬來台參加雙邊高峰會的情節,看到這一幕的台灣觀眾或許五味雜陳。這部堪稱娛樂版南非近廿年政治史的電影,對歷經解嚴與兩次政黨輪替,藍綠對立依然尖銳的台灣應有所啟發,值得觀眾———特別是政治人物———好好品味。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我喜歡-波爾多美酒的奧祕

我喜歡/波爾多美酒的奧祕
2009/10/22 【陳建志】

「我喜歡」的專欄名稱,是這個暑假我一遊法國酒鄉波爾多而有的靈感。我在波爾多參訪了許多一流酒莊,也碰到了一流品酒師與釀酒師。一位品酒師告訴我,品味美酒的終極祕訣,不是受惑於昂貴售價或是名人背書,而是訴諸直覺。

你嘗了美酒,會有第一個感覺:「我喜歡」、「我不喜歡」。從一開始孩童般的初體驗,到過盡千帆的返璞歸真,都只有「我喜歡」三字訣而已。
妙的是後來我又遇到一個釀酒師,他又想跟我說同樣的話。我告訴他:「我聽過了,就是『我喜歡』,對吧?」

當然他們是好意,諄諄善誘一個初訪波爾多酒鄉的亞洲人,又不急於宣揚名酒的價值。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我一直就是個憑直覺,甚至第六感來品味美食、美酒的人。

「我喜歡」的美酒哲學,是當今最紅的美國品酒師Robert Parker的名言。此語經他提出之後,連波爾多一流品酒師都不斷引用,可見「人」是主體,「酒」是其次,我們不用被美酒的廣告光環滲透,花了冤枉錢,喝時卻沒有真正享受到。

都云美酒貴,誰解其中味?這次我見到了無數拍賣會上的名酒,也品嘗了無數波爾多美酒,但我從沒有驚訝失措,就是我一直秉持「我喜歡」的原則來品味、來寫作。

當然,美酒世界奧妙萬千,風雲詭譎。其實Rober Parker也有點像美酒界的Prada惡魔,他的評分一言九鼎,動輒影響世界美酒界的行情,一句話就能讓某種美酒身價倍漲,也能將某種名酒打入谷底。無數的因素、壓力在影響他的判斷,但是他最終還是秉持這個原則:「我喜歡」、「我不喜歡」。

最近在派對上碰到一個進口阿根廷美酒的酒商謝恩仁,他常贊助藝文界紅酒,讓愛酒的文人喝個過癮。我順勢告訴他我剛從波爾多回來,暗暗擔心他可能聽了會有點敏感,因為阿根廷、美國等新興國家早已搶入全球紅酒市場,以較低價格與波爾多競爭。

誰知恩仁的反應就像小孩一樣:「哇,你竟然先去了波爾多。波爾多是我們酒商的麥加啊!我有一天一定會去朝聖的。那時候我不會以參觀者的身分去,而是要直接下單……」

沒有同行相忌,只有對美酒的純粹熱愛。

因此這個專欄,主要就是寫我喜歡的美食、音樂與其他美好的事物。你會看見我的品味、我的直覺、我的「我喜歡」。你也不用跟隨我,因為你要做的是去發現你自己的「我喜歡」!

我喜歡-料理非難事?

我喜歡/料理非難事?
2009/11/05 【聯合報╱陳建志】

已故料理大師Gusteau,生前一再強調的就是:Anyone can cook......

我喜歡《料理鼠王》。這部講述法國美食的動畫片,我看了好幾遍,每次看了都嘴饞得要命。

本片原名Ratatouille,是一種來自法國普羅旺斯的燉燜蔬菜,裡面有番茄、茄子、洋蔥、青椒、南瓜等,色彩鮮豔。古老的家常菜,卻有講求瘦身的現代感。我有幸吃過王宣一女士親手做的Ratatouille,那美味至今難忘。

片中有一個關鍵性的句子,不斷重複出現:Anyone can cook.
片中的已故料理大師Gusteau,生前一再強調的就是:Anyone can cook.其後老鼠主角也受到這一句話的激勵,要將這個精神發揚光大,後來終成「料理鼠王」。

然而片中,Anyone can cook.這句話被翻成了「料理非難事」。我覺得很可惜,這句話沒有翻得很正確。這句話往往被誤解成,料理是一件簡單的事,然而,本片中的法國美食,樣樣都不簡單,樣樣都很難!

那麼,要怎麼翻呢?

「無論是誰都可能做出好菜」,才是這一句話的真正含意。

重點在「人」,不在「菜」。

在這裡,「人」是指「任何一個人」(anyone)。也就是說,即使你沒有家世背景,你不是道地的巴黎人、美國人,你也能打出一片天。

「英雄不怕出身低」、「小人物也能出頭天」,才是Anyone can cook的真正精神。料理大師強調的並不是「料理很簡單」,而是「再微小的人物,也能做出好菜」,編導選了名菜Ratatouille當片名,極具巧思。這個字裡就藏著a-rat-too,意思就是:「一隻老鼠也可以」(做出好菜)。

片中的老鼠,正代表卑微的人物。這隻老鼠為了躲避人類的追殺,意外掉進河中,順勢流進大海,一路飄洋過海到了巴黎。他的整個老鼠家族,也一起飄洋過海到了巴黎。

這隻老鼠的流浪異國史,正是一種「流離飄散」(diaspora),讓我想到了無數漂流海外的華人。然而人在異鄉受苦受難,卻也可能被逼出潛能,就像這隻老鼠,憑著天賦異稟的嗅覺,發揮廚藝,打動了最嚴厲的食評家。

好多華人遷移海外,都是開中國餐館謀生,其中也有一些餐廳做出名聲的。在巴黎,真的有兩家華人開的中餐廳,摘到了米其林美食評鑑的一顆星。

在片尾,這個「小人物出頭天」的寓意,畫龍點睛的顯示出來。鼠王跟食評家合夥,開了屬於自己的新餐廳。這家餐廳的店外招牌上有個箭頭,這個箭頭竟然比巴黎鐵塔的塔尖還要高。

真是雄心萬丈啊!

我喜歡-字幕上癮

我喜歡/字幕上癮
2009/12/30 【聯合報╱陳建志】

不知您是否知道,美國的電視節目大都是沒有字幕的。美國的戲院裡,電影也沒有字幕。美國觀眾很自然的聽,沒有字幕的輔助或是干擾。習慣字幕的我們,一旦整天看的都是沒字幕的電視節目,會不會忽忽若有所失?

美國人就是一整天看電視都是沒字幕的。這是美國人聽力比我們強,還是我們台灣人太上癮於字幕呢?
台灣多數的電視節目都有中文字幕。我們在聽懂話語之外,又有文字的輔助。我自己習慣閱讀,被「字」吸引慣了,電視有字幕時總是會去看,即使我光聽就已足夠。

有時候我想,大概只有我喜歡多餘地看字幕而已。然而字幕在台灣越來越盛行,讓我不禁好奇,是否我們的新世代越來越習慣字幕,甚至是「字幕上癮」了。美國人初初來到台灣,應該也會為台灣「字幕文化」之盛行而印象深刻吧。

除了字幕,近來台灣電視的綜藝談話節目,更流行以粗大字體在畫面中加上一串串來賓或主持人的「內心獨白」或「外來評論」,作為一種節目加料。有時看似是那個人的心聲,有時不見得是,而是旁人趣味性的強作解人,為那個人的某一個表情、某一個處境多出一個解釋,好像身為觀眾的我們看不懂,需要再用話語來點明或解釋似的。舉例而言,主持人面無表情也不講話,「旁白字幕」便加注道:「臭臉中。」有時候,則是將某人的一句話「加重語氣」,半空中一行粗大字體打出來。

有些人稱這樣的設計為OS,這並不完全恰當。因為OS原來是「螢幕外」或「畫面外」(Off Screen)的意思,一般譯為「畫外音」,即畫面之外的聲音或旁白。但是這些話語並非畫面外,而是堂而皇之竄進畫面內,很「跳」、很搶眼。

「旁白字幕」這種說法比較流行,也比較能通順的形容這種字幕。又是旁白,又是字幕。

這樣好像有個朋友陪你看電視,而且這位朋友還會不斷的發表評論,指指點點。

孤獨看電視的我們,好像有人陪。

但差別是,我們無法發言,也無法對話,發表自己觀察之後的評論。這還是跟真有朋友在一起看電視不一樣。

身為觀眾的我們,竟然一直在看著這樣的評論。

是現代觀眾越來越需要刺激,不能忍受「太乾」的畫面?

又或者,是觀眾太寂寞了?

我喜歡-X. O. X. O.

我喜歡/X. O. X. O.
2010/01/14 【聯合報╱陳建志】

電影《灰姑娘的手機情緣》(Picture This)中,就讀高中的少女主角要求父親買手機給她,否則她訊息缺乏又沒有溝通能力,將不知如何在校園存活。可見手機訊息焦慮對青少年的影響。

美國也有一部非手機不可的影集,叫《花邊教主》(Gossip Girl),目前已邁入第三季。此影集首集一開始就是一個傳內幕消息的女孩,透過網友手機拍到的照片傳出女主角瑟琳娜(Serena)的新聞;許多高中生便透過手機、這位「花邊教主」的部落格看到消息,而後又以手機再將新聞傳出去,議論紛紛。以往少女的「咬耳朵」,轉成了沉默的簡訊,但速度卻更快。

我們中文只講「簡訊」或「傳簡訊」,大陸則是講「短信」。以往英文中也只講send a message──傳一個訊息,但目前流行講text。text既可當名詞(簡訊),也可當動詞(傳簡訊)。「我會傳簡訊給你」的英語是I'll text you.簡單俐落。此影集的主角們就常常text來text去。

此影集每一集都會有這個「花邊教主」的旁白,卻從不現身,只是魅影幢幢,好似每個人都可以是這個傳閒話的人。片頭旁白說:「至於我是誰?那是我永遠不會說的祕密。你知道你愛我。X. O. X. O.,花邊教主。」

其實gossip較接近「八卦」、「閒話」的含意,而非「花邊」。中文版DVD片名翻成《花邊教主》,大概是直譯為「八卦女孩」不太好聽或不夠響亮。此影集跟更早出現的《玩酷世代》(The O. C.)有類似主題,都是描述讀高中年紀的富家子女的愛恨情仇。《玩酷世代》的背景是簡稱the O. C.的橘郡(the Orange Country),乃加州新興的富人區。《花邊教主》的場景則在紐約曼哈頓上東區,俊男美女加上奢華元素,令新世代觀眾目眩神迷。

X. O. X. O.是「親親抱抱」的意思。一般是在信中、簡訊中打上這幾個字,然後再署名。歐美明星為粉絲簽名,有時也會快速加上這個「親親抱抱」。

X. O. X. O.不是英文縮寫,也跟洋酒X. O.(Extra Old,陳年特級)無關,由來為何?較普遍的說法是,這是「象形文字」,X代表親吻,O代表擁抱。O像雙手環抱,比較容易解釋,然而X如何代表兩個唇形,卻是充滿想像空間。另有一說則認為X代表擁抱,而O代表親吻。這是任你怎麼看了。

簡訊、「象形文字」、更俐落的說法,不見得帶來簡單的生活。我們往往像這影集裡的人物,越是使用簡訊,生活卻越是複雜呢。

2010-01-13

態度 Attitude

態度 Attitude




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 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Little Miss Sunshine

小太陽的願望 Little Miss Sunshine






聽說Hear me

聽說 Hear me


Bottle shock

戀戀酒鄉 Bottle shock






如果是韓國人來做的話…

如果是韓國人來做的話…
楊照【2010/01/08 聯合報】

政府要提倡文創產業,怎麼做才真的會有效果?

大型歌劇與音樂劇

有很多方法,但都不是立法院三讀的「文創法」能涵蓋、能做的。例如說,一種方法是投注大筆預算,用國家的力量製作一部大型歌劇、一部音樂劇。歌劇和音樂劇不只要自製,從頭到尾用自己的人才,不只要有一流水準要好看,更重要的,訂定明確的目標———歌劇要能在台灣連演卅場,賣掉五十萬張票;音樂劇要能連演六十場,賣掉一百萬張票,還要能到台灣以外的地方,各至少公演廿場。

這樣的計畫,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最棒的創意投注。要達成目標,非得帶動產業價值鏈不可,哪一個環節創意及執行高度不夠,整個計畫就無法成功。要有好的編劇,要有好的音樂,要有好的導演,要有好的舞台,更關鍵的,要有好的文化藝術行銷。

而且每一個環節拉出去,都有許多細項可以發展。編劇牽涉文字能力、對白掌握,還有說故事的本事,以及塑造人物角色的方法。人物角色牽涉到造型,造型本身就又是一項專業一項產業。音樂有作曲,有詞曲配合,有編曲,有樂團演奏,還有錄音播音工程。歌劇要演,音樂劇要跳,所以非得拉表演和編舞專業高人進來合作不可。舞台設計呈現又牽涉視覺美術乃至建築概念……

更關鍵的是每一個環節都該有與社會溝通,造勢行銷的觀念。不是自己悶著頭創作,而是將創作過程當作吸引注意的手段,把這樣的藝術表演向大眾開放,正式上演時,有許多人迫不及待想要進來看成果,更會積極地形成意見。於是,一種特別針對台灣社會的藝術文化溝通專業本事,就在其間建立了,一定比個別大學閉門造車抽象搞「育成中心」更有育成效果。

想想,這樣的計畫,可以包納多少人多少團隊一起來合作!不必急,花個三年五年,過程中每一個領域都會因為這個大計畫的存在而得到刺激提升,等到這計畫完成了,參與其中的團隊本領都升級了,將來他們的視野不一樣,標準不一樣,野心不一樣,接下來做的東西,當然也就不一樣了。

這樣的投資,其實遠比零零星星的補助,東一個西一個的活動,要有效多了。補助容易做,因為寄生在既有的創作架構下,大家通通有獎,人人不滿意,卻個個不願放棄,結果大家都不敢放炮,主其事的人日子就好過了。

集中資源做大事吧

只敢分散,不敢集中,是台灣政治的基本毛病。雨露均霑,先穩住陣腳不被攻擊比較重要,是否真能做出夠水準的東西,相對在其次。這樣搞,再多法再多預算也搞不出名堂來的。

這正是在文創產業提倡上,台灣跟韓國最大差別所在。人家想的,都是怎麼集中資源做一件可帶動產業價值的事,我們想的,卻都是怎麼做一百件分散小事,讓計畫看起來熱鬧,讓大家通通有期待。

所以,大歌劇大音樂劇計畫,一定不會在台灣形成,只能說:「如果是韓國人來做的話……」

(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台灣最有意思的職業

台灣最有意思的職業
舒國治【2010/01/12 聯合報】

他們說,工作中同時也在玩,是最好的職業。這就像法國導演楚浮(Francois Truffaut)說的:「我愛拍電影,而別人卻拿錢讓我拍」是一樣道理。我常在路上觀察各種人的職業,想找出他們中誰活得最好、最富變化、最貢獻社會、最充滿歡樂。最近,我發現了一件,便是自己駕駛一輛七至九人座休旅車帶著遊客觀光的導遊。

這種導遊,最好專注在某一地區,例如花東,將之探索得極是深入與熟悉,並且每開幾里地便有佳處,左右逢源,行雲流水。

他不妨將他自己平日最在行、最已然時時在遊的幾十種玩法,編成號碼,一號是某條路線,八號是「建築之旅」,十五號是「選地建自己家園之旅」等等,以網路或印刷小冊令遊客知悉,則欲遊者可以電話預訂遊程。

事實上,一個好的導遊,在開業三、五個月後,其口碑已足以使他無需再依照死板的網路遊程,完全可按照自己純熟已極的「三日遊法」、「五日遊法」來綜合的帶領客人遊賞矣。

有時有客人突然自花蓮打來電話,謂想往南遊整個東海岸,然而他的車早載了兩、三人已玩到長濱鄉的八仙洞附近;或許他便建議這客人乘火車至池上,找一家民宿,如「換鵝山房」(中正路四十五號),先住一晚,第二天一早,他的車再去接這新一組的客人,繼續玩以下兩天或四天的行程。

往往前一批的客人遊畢,在台東火車站送走,後一批客人恰好想再沿著海岸玩都蘭、泰源幽谷,甚至還想到長濱親身見識一番吳神父本人的腳底按摩;或許導遊說,索性我們順勢返回花蓮,我回家,而你自花蓮乘車返北,豈不兩便?

至於什麼是一個好的導遊?好問題。當然他最好懂大山大水,太魯閣進去的九曲洞、燕子口他會帶人看。銅門進去的清水澗的天然水塘亦能保護人游泳與戲水。他也懂隨時找到景點停車來觀景與照相,如磯崎,如石雨傘,如金樽的咖啡店等。他也不妨懂得各處的吃店,如到了台東,吃晚飯兼聽原住民唱歌(如紀曉君、黑妞),則選「搭堡」(正氣北路二七一巷七十八之二號),吃西式早餐喝咖啡,則「有時散步」(南京路一一三號)。另就是下榻的地點,這是許多遊覽者極注重之事,再者台灣近十多年民宿極多,教人不知何所選;導遊的工作便是深悉各種民宿。有時一家滿了,需要有相當多的備用之店。花蓮市介林八街七十二號的「蓓森朵芙民宿」稱得上優質的民宿,乃它雖不臨海,卻也沒有紙廠傳來的化學味。又不在飛機航道下,不至一大早吵得要死。另就是附近空氣清新,小公園線條方正;雖然房間舖大理石,然家具猶算簡潔,已是許多家庭式遊客最感安心的住宿處了。舉此一例,便是說明民宿種類之繁多,導遊必須多做功課。

然導遊的最佳人格本質,在於一種和顏悅色的胸懷與安定平靜的工作方式。例如開車必須專心與注意安全,聊天不可過多。說及聊天,有不少客人出門旅遊常為了聊天,這時導遊也須適時帶這種客人停在各處小點,令他們耗心思在這類地方,而不受他們口沫干擾。經由三五天的相處,導遊借由諸多景點,令遊客對人生的體悟更增多了許多可能,而導遊本人,也在落日餘暉送客人登車返鄉時,感到一種極怡悅極滿足卻微有一絲勞倦的快樂放鬆。這一刻也,便是他可以告訴自己,這便是台灣最有意思的職業了。

(作者為作家)

我們的愛情是什麼顏色

如果梵谷的愛情
是彩虹,璀璨的七色,遙遠縹緲;
是溫暖的橘紅色與恬美雋永的天藍色和淡紫色;
是褐色、灰色、墨藍色夾雜綿綿愁苦的感情;
是高雅堂皇的金色和聖潔的白色,摻雜了紅色與海藍色。

那麼,我們的愛情是什麼顏色?

訪故居看梵谷的戀愛

訪故居看梵谷的戀愛
丘彥明【2010/01/13 聯合報】

十年間,我陸續走訪完梵谷的故居,一些地方留下過他愛情的痕跡。

廿歲的梵谷,前往倫敦古伯畫廊任職,在哈克福特路租屋。故居房屋不大、建材普通,是整條街連幢房子的最邊間。梵谷很快愛上年方十九活潑可愛的房東女兒尤金妮(Eugenie Loyer)。遭受拒絕仍窮追不捨,觸怒房東母女逼他搬家。遷居肯寧頓路,梵谷經常走路去站崗,卻沒能感動意中人。梵谷失魂落魄無心工作,最終離職。

返回荷蘭,梵谷敵不住思念之苦,尋得英國海邊冉斯蓋特一寄宿學校的教職,再度赴英。為了能遠遠望見尤金妮一面,他利用周末步行一百九十公里,花二十多小時步行到倫敦,再趕回學校。兩個半月後學校遷至艾斯沃茲,距倫敦廿九公里,減少了他許多腳程。不久他轉換學校任教,受校長瓊斯牧師影響,將痛苦的單戀移情至宗教方得解脫。

一八八一年四月梵谷住回艾登父母家。夏天,表姊凱(Kee Vos Striker)帶八歲兒子來家中度假。寡居的凱長梵谷七歲,溫柔婉約,常與梵谷一起散步,也陪伴他到郊外素描。梵谷激起愛慕之情,鼓起勇氣求愛,「不,不,永遠不可能!」凱倉皇逃離。

廿八歲的梵谷堅持真誠之愛可扭轉局面,寫信無效,秋天親往阿姆斯特丹皇帝運河街姨父母家(依傍運河全是櫛比鱗次的華屋),求見凱不成,他亳不猶豫把手放到燭火上灼燒以明心志,卻沒感動凱現身,不得不悲痛斷念。

次年一月梵谷到海牙習畫,下旬遇見欣(Clasina Maria Hoornik),一個已有小孩又懷孕的妓女。他伸出同情之手,以弟弟西奧資助的有限生活費,與欣展開不受親友祝福的同居關係。租房現今不再,但很容易找出當時房子狹小局促的感覺。情史延續一年九個月斷裂,梵谷離開。

一八八三年十二月至一八八五年十一月,梵谷和父母同住紐倫牧師屋,遇見瑪格(Margot Begemann)陷入戀愛。瑪格家與梵谷家毗鄰,兩幢華屋並駐於貝赫街上。卅歲的梵谷曾寫信向西奧表白:「我們兩人真正地相愛。」決定結婚,可惜女方家堅絕反對,瑪格服毒自殺獲救後被送走。清麗端莊的瑪格雖長梵谷十二歲,卻是唯一真正愛他的女人,梵谷事後惋嘆命運作弄。

綜觀梵谷初戀是典型的少男情懷,以充滿幻夢的行動來表達激情;第二次愛情,其實帶有濃厚戀母情節,他卻誤以為愛情;第三次完全是他宗教悲憫和性宣洩的結果;第四次愛情,最初梵谷是有點公子哥兒玩世不恭的態度,但兩情相悅終於轉折為成熟的戀情。

梵谷對於色彩特別敏銳關注。他曾學鋼琴,每彈一個音都要詢問教師是何顏色?能以什麼色彩來形容梵谷的戀愛?我想,尤金妮應是彩虹,璀璨的七色,遙遠縹緲;凱應該是溫暖的橘紅色與恬美雋永的天藍色和淡紫色;欣呢?可以用褐色系列及灰色、墨藍色代表他們感情夾雜的綿綿的愁苦;而對瑪格的愛則是高雅堂皇的金色和聖潔的白色,卻也摻雜了紅色與海藍色吧!

(作者為旅荷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