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5

電影院真的像教室

邱坤良:電影院真的像教室
【2010/01/15 聯合報╱邱坤良】

「電影院像教室」是一句老話,看克林伊斯威特製片、執導的《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直覺電影院「真的」像教室。

這部影片是從約翰卡林同名作品改編,原著運用與曼德拉和相關人士的訪談資料,相互印證,勾畫南非黑白族群糾葛的歷史,及從尖銳對立到互動的轉折。關鍵在曼德拉秉持愛心與寬容,運用謀略,讓每個接觸過的敵人對他產生好感,逐步化解黑白衝突。其中國家橄欖球隊在一九九五年世界盃成為「團隊就是國家」的過程,更是具體而精彩的實例。

曼德拉原來跟所有南非黑人一樣,憎恨被視為白人光榮象徵的跳羚隊,也支持任何與它對抗的外國球隊。然而,當選總統之後的曼德拉,不顧南非黑人感受,讓舊政府的國歌《非洲的吶喊》與對黑人深具歷史意義的新國歌《天佑非洲》並存,並堅持保留跳羚隊及其隊徽、服色。他利用世界盃橄欖球賽凝聚國民共識,最後南非黑人與白人一樣,一起為跳羚隊加油,球隊榮獲冠軍,曼德拉也贏得白人的心。

相對原著對南非政局的全面觀照,與抽絲剝繭的敘述脈絡,電影從曼德拉結束廿七年牢獄生活的回家之路展開,聚焦在這位南非首任民選總統與跳羚隊的恩怨情仇,影像語言更加集中與流暢。鏡頭上的曼德拉沿途受到黑人的熱烈歡呼,包括跳羚隊球員在內的白人卻投以鄙夷眼光,他面對的是危機四伏的南非社會。

曼德拉召見橄欖球隊隊長,熟記每個隊員姓名,為球隊打氣,同時要求黑人接納白人的運動傳統。在冠軍盃決戰時刻,他身穿跳羚隊六號(隊長)球衣,進入球場,絕大部分是白人的六萬名觀眾歡聲雷動。當時刺殺曼德拉的傳言不斷,球場充滿山雨欲來的氛圍,突然一部巨無霸飛機向人群俯衝,卻在距離地面六十公尺時,再度斜直升空,機腹現出「南非加油」字樣,塑造了影像的視覺與戲劇效果,現場(或電影院)觀眾如洗三溫暖,驚呼狂叫。

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基礎在劇本、導演、演員與工作團隊(攝影、化妝、美術…)的合作。運動員、歌手克服重重困難、一飛沖天的劇情,原本就是電影鋪陳情節、賺人熱淚的常見題材,《打不倒的勇者》扣住南非種族議題,比一般勵志電影更容易打動人心。尤其荒野大鏢客出身的導演頗能營造影像的時空環境與氣勢,飾演曼德拉的摩根費理曼與橄欖球隊隊長麥特戴蒙,演起對手戲自然而具說服力,更讓整部電影可看性十足。

南非實施種族隔離被國際孤立的白人政府年代,台灣是其少數「友邦」之一,電影裡也有一段曼德拉總統與幕僚研擬來台參加雙邊高峰會的情節,看到這一幕的台灣觀眾或許五味雜陳。這部堪稱娛樂版南非近廿年政治史的電影,對歷經解嚴與兩次政黨輪替,藍綠對立依然尖銳的台灣應有所啟發,值得觀眾———特別是政治人物———好好品味。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