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

媒體評論-語癌不嚴重 意癌才要命

2014年12月31日 /卓亞雄 / 中國時報

「『進行一個○○的動作』,你得了語言癌嗎?」這個話題近幾天爆紅,各式檢討文章不斷;其實,造成癌症惡化,媒體要負最大責任。電子媒體是口語傳播,不只是年輕、新進記者有這個問題,就連資深記者也有此問題,或許為了迎合年輕世代的話語潮流,跟著一起沒水準,但這未免太氾濫了。

文字媒體一樣問題很大,「進行一個○○的動作」,把動詞名詞化,所有的動詞只剩「進行」一詞,英文的「do」,可以這麼粗糙嗎?中文漢字變化萬端,幾千年的用字變化、詞性轉換,至今還玩不到千分之一,還在繼續嘗試;如今竟然僵化、單一化到只剩下「進行」一詞,這是這一世代的文字墮落。

不過,不覺得「語癌」的問題嚴重,只以為這是壽命有限的語言「次文化」、「次流行」,至多是3、5年的光景,即會被新一波的流行用語取代,屆時我們仍會用「語癌」來形容新一波的流行用詞;其實主流用詞永遠都在,好聽、優雅、雋永,一品再品,仍然意猶未盡;幾年後,不會有人記得這一波「語癌」,就好像沒人記得30年前的龍蛇話(一句話中間隔文字夾入龍、蛇)。

媒體真正的問題在素質每下愈況。缺乏議題開發能力,每天只在眼前的事物中跟著打轉;例如台北市長柯文哲,選前即以每天的門面版見報不止半年,選後還是每天轟炸,小內閣人事風波,連續劇地接連搬,需要這樣的剝削閱聽人的精神?這事這麼重要嗎?
就算柯文哲是新造神的焦點,難道不能開闢其他新話題?例如柯市長長期推動器捐,成功的例子不必多談,失敗時柯是怎麼因應?例如柯文哲太太陳佩琪罹患肺腺癌,這是危險性極高的癌症,面對可能失去太太,柯文哲是怎麼樣的心理調適?他不是神,是常人,這樣的故事對病友一定很有幫助。

閱聽人不要陳穀子爛芝麻,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英國一份印刷素樸,幾乎毫無美術設計的新聞摘要News digest相當暢銷,篇幅每周42頁,再生紙印刷,黑白色調;刊物特色是整理1周的大事,每件事300字描述,另配300字分析;知識分子只要念這份刊物,一周大事就能全盤掌握,不會脫節;無須每天自媒體中過濾掉八卦、廢話、愚蠢及無知,沉澱出丁點精華,單看這42頁就夠了。

台灣一樣需要類似的刊物,但難度很高,至今雖有「莽撞者」倡議,但始終難產。一則新聞,夾敘夾議、囉里巴嗦地寫個800字很容易,精簡成500字就有難度,為讀者時間打算縮寫成300字,更難;到哪裡去找一批精寫好手?評論文的精寫更難,先要理解問題,再則識貨、確認好文,之後才是更高功力的精寫;把好文再精縮,難度極高。以目前媒體人力素質,幾無可能。

多年前媒體環境還可以時,曾經有過以稿費差異培養精寫的寫手,1篇評論,常態的800字,稿費每字5角;若能精寫到600字,每字8角;設若更精簡到500字,每字1元。這是對讀者負責,讓讀者花很少時間即能吸收足夠資訊,這還不談閱讀樂趣、享受。
精緻媒體的路,很長,也很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2014-04-12

記者要練基本功

媒體評論-記者要練基本功
2014-04-02 中國時報 楊艾俐

現在做媒體很辛苦,反服貿已十餘天,可以想見媒體人的汗水、精力,有時我實在不忍苛責他們未盡其責。但是在越紛亂的時代,讀者更需要媒體人的資訊、知識及洞見。

前幾年有本書,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異數》,探討傑出成功人士為什麼與眾不同。不管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要有10,000個小時的不斷練習。因為任何複雜認知工作,都要經過不斷練習,才能成為頂尖高手。如鋼琴,小提琴,運動(足球,籃球),作曲,下棋,無一不是。
 
有人會問,神童莫札特有經過10,000個小時嗎?莫札特從11歲就開始作曲,但作品的水準並不好,莫札特寫出第一首偉大的作品─降E大調第九號鋼琴協奏曲時,已經22歲,他花上11年練習。所以,他也是「10,000個小時」定律的代表人物。

做記者也是,現在做台灣的記者尤其是要經過10,000小時的磨練,記者不必要天才,是經驗和智慧的累積。我證諸自己在記者生涯裡的資歷,還真準。最保守的估計是做個成熟的記者要5年。我進入《天下》雜誌開始記者生涯,每天工作8個小時,(其實記者是1天24小時的工作,這裡是保守的估計)每星期40個小時,每年大約2,000個小時,5年累積10,000個小時。這時,我才覺得工作剛剛順手,能夠處理各種題材,與人建立關係,7年後開始寫書,至國外採訪,寫國際專題,也從菜鳥記者成熟。

服貿協議攸關台灣未來,又極其複雜。反對或贊成兩方勢均力敵。但是媒體多注重在衝突點、戲劇點,示威者如此必定占上風,媒體從來沒有質問過學生領袖到底懂多少服貿內容,懂多少國際經濟,這不是用「學子的赤誠,對台灣的熱愛」可遮掩過去。

贊成服貿和反對服貿的各有論證,但記者所引述皆為情緒化或者冷冰冰官方字眼。其中很多都可深入採訪,才能讓讀者了解。例如我覺得彭淮南在記者會上挺服貿最有依據,但是其中數據,我也有疑問,例如政府編列982.1億補助受影響的產業,企業與勞工轉型,記者可就此點深入採訪,經費是針對服貿所產生的影響嗎?編在政府哪個單位,人民如何申請等。

又如反服貿人士指出,印刷業對大陸開放會威脅台灣文化出版業,因為大部分中國大陸印刷業屬於出版集團,出版集團又屬於國營,記者也可很容易Google一下,或百度一下,就知道到底屬實與否,打開搜尋引擎,很容易看到南方報業集團、徐州報業集團、天津出版傳媒集團底下都有印刷公司,證明反對者的顧慮有不是沒有道理,開放投資後,這些集團對台灣市場有沒有興趣,都可以深入報導了。

台灣政治立場多於事實,記者任重道遠,10,000個小時的磨練,只是最基本條件。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