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親更近的梵谷
席慕蓉【2010/02/09 聯合報】
看完展覽,走出歷史博物館的側門,才發現天色已晚,售票處的窗口已經亮起了燈光了。有幾個高中女生正在排隊買票,不時還回過頭來和同伴笑著打鬧,我想,我應該就是在她們那樣的年紀裡開始認識梵谷的吧。
可是,剛才,在二樓展場的那些素描作品之前,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在那個年代裡就能有這樣的機會,我不是可以更加了解梵谷嗎?
這幾十年來,也曾在各地的美術館裡見到梵谷的真跡,包括阿姆斯特丹那個美術館裡的收藏,可是,卻從來沒見過像這次展覽裡的這麼多寶貴的素描。
這些素描之所以寶貴,是因為你彷彿看見了一個畫家的「少年日記」,是他剛剛開始面對繪畫時的種種學習心得。
這些素描,距離我們這麼近,近得好像我們就站在梵谷的身邊,親眼看著他拿起筆來,一張又一張的,或是臨摹、或是寫生,逐步逐步地去接近他心中的理想畫面。
我們可以看見,在最初,他的表現是如何的力不從心。譬如在一八八一年十月至十一月間所畫的那張「持鎌除草的男孩」,畫中人物右腿褲管的外緣線條非常的僵硬、平直。還有一兩張婦人的坐像,也明顯看出身體比例的錯誤(譬如大腿的部分過長等等)。有時一張風景,畫面都是畫滿了,但空間的支撐卻顯得很弱,他自己在那時也一直對不能正確處理透視的線條而覺得沮喪……
從這些素描裡,可以看出,他的初學,他的起步,其實和我們完全一樣(甚至還不如我們之中有些特別厲害的同學呢)。他究竟是不是個天才,在這個時候完全看不出來。起碼,我們可以說,在這最初的學習過程裡,他所能倚靠的,並不是他的(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天才。
他唯一能夠倚靠的,不過就只是對「繪畫」這個理想的熱情與專注而已。
所以,才情或許是具備了,但是如果沒有那一以貫之的熱情與專注,也就不會有日後這如此驚人的進步。請看,不過是一年的時間而已,他掌握的表達能力已大不相同,在一八八三年二月到三月間所畫的那張「坐在籃子上哀痛的婦人」,整個畫面已然是充沛飽滿,是足以打動人心的傑作了。再看那張一八八三年到八五年間所畫的「行走的婦人」,背景雖然是空白的,但由於人物本身的光影表現,卻連帶地極為清晰地顯示出他所處身的空間。這張素描的尺寸並不大,可是力度卻極強,讓人印象深刻。
在這些素描之前,我一直在想,我們總是被畫家後期的油畫作品所震撼,或者被他悲苦瘋狂的結局所刺痛,甚至會被如今在拍賣會裡那些超高的畫價所干擾;而這種種,並不能完全代表梵谷。
我多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看到這些素描,這是多好的機會,來近距離的認識梵谷,那個年輕的、剛剛開始燃燒起來的美好的靈魂。(本文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