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8

邱坤良:蚊子館的蚊子,長什麼形狀?


蚊子館的蚊子,長什麼形狀?
2012-03-28 中國時報 【邱坤良】

     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蚊子館新聞。被點名的「館子」包羅萬象,分散多數部會及縣市政府,有功能盡失的飛機場,雜草叢生的動植物檢疫中心,乏人問津的公共停車場,還有一些不見人影的地方文化館…。論原因百百種,或政治角力,不顧地方生態,一味要求「建設」,或設計不當、功能不彰,亦有偏遠公共空間因人口減少或另建新館,舊有設施重新啟用,卻因資源不足,開放時間有限,而蒙受不白之冤者。

     蚊子館的問題豈能一概而論?有些立委、監委忽略其來龍去脈與空間特殊性,概以使用率、參觀人數為基準,人氣不高的公共空間不符成本效益,代表浪費公帑,便宣判為蚊子館。依其標準,位居熱鬧地帶、資源豐沛,能吸引人潮的公共空間才能存活?偏遠地區的地方館容易被迫退場,但山村、離島的弱勢社群就不需要文化空間?

     許多台灣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名勝古蹟與文物陳列館,不見得都遊客如織,也有不少孤寂冷清,人跡罕至的,堪稱濃妝淡抹,各得其分。若依台灣立監委眼界,某些日本歷史建物早已淪為「蚊子館」、需要「活化」了。其實有文化的國家未必喜歡事事「活化」,參觀者在某些冷寂歷史場景踽踽獨行,有時更能感受人與時空環境關係。

     「正港」的蚊子館,多是一開始就政策失誤,或計畫反覆的新建工程,從規劃到興建,組織與人事編制、經費預算到正式營運的硬、軟體設計執行,都不難發覺問題,然而,若要追究責任,卻又發覺事事符合行政程序,每個環節也聖潔如處子。媒體最近披露彰化二林科學園區走不下去,行政單位「歸納」原因是環保抗爭激烈、大肚攔河堰計畫取消,園區水源出現問題,加上原訂進駐的廠商取消擴廠計畫…,換言之,本應風風光光啟用的科學園區如今形同廢棄,這筆帳也不知如何計算。

     更駭人聽聞的,某監委不久前預測故宮南院可能淪為蚊子館,理由是外國人來台灣看故宮只會到外雙溪,誰會去南部看故宮?監委用這種理由看衰南院,卻未見故宮提出反駁或說明。嘉義故宮南院定位為「亞洲博物館」,從籌備階段就爭議不斷,即使二○○三年完成國際競圖,並動工整地,但在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新的執政團隊仍然意興闌珊,曾有意將南院變更為「花卉文化博物館」,引起地方反彈,又不敢堅持。幾年下來,原設定二○一二年春季啟用的故宮南院,早已跳票,百億工程氣若游絲。

     嘉義縣張縣長要求台北故宮把若干典藏移至南院,故宮周院長以「故宮是全民共享,不是嘉義人的故宮!」予以拒絕。地方有主觀的期盼,故宮也有其專業的典藏、展覽與管理制度,但搞到雙方毫無對話、討論的空間,外雙溪至太保的距離如此山遙路遠,不及北京與台北故宮交流的熱絡,也是怪事一樁。故宮不是嘉義人的故宮,難道就是台北人或特定華人的故宮?標榜「全民共享」,卻容不下中南部人那份光榮感(或虛榮感?)難怪嘉義縣議會把故宮院長列為不受歡迎人物。

     萬一那天監委「預測」不幸而言中,故宮南院成了蚊子館,可想見,屆時這項歷經數「朝」,前後數十年的廢棄工程,除藍綠噴口水,檢查每一階段行政流程,依然難以找到缺失,真正原因也許只有一個─受到「詛咒」了。

     多年來,經立監委舉發的蚊子館不計其數,但除了勞駕相關單位說明、回應,或從公文流程中找個倒霉鬼懲處,結果都雷大雨小,甚至不了了之。主因在於揭「弊」者未必了解蚊子館的問題,多屬缺乏議題時,輕率地炒炒新聞,「度小月」而已。

     蚊子館問題反映當前台灣政治生態與公共事務常見的現象:外傷容易察覺,內傷卻不知從何談起。用人蚊比例簡化公共空間概念,嚴肅的議題變得戲謔,因而模糊焦點,有時卻又不分青紅皂白,連專業劇院之類議題都可爭論不休,沒完沒了。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