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8
朱宗慶:阮的返鄉路
阮的返鄉路
【2012/03/26 聯合報 / 朱宗慶】
像台北或高雄這樣的大城市,資源總是比較多,對藝文工作者而言,感受特別明顯。舉例來說,展演節目非常的密集,幾乎天天有不同的演出,周周有新的展覽;相較於其他的地區,都會的觀眾也特別多,人口密集加上交通便捷,願意買票進劇場的人,也比起其他鄉鎮多了許多。所以,許多藝術工作者,最終會選擇在大都會落腳,做起事來困難少一點,生存機會高一些。
但有這樣一群年輕人,寧願選擇難走的路,從大城市回到家鄉。他們的夢想是,要回家鄉演戲給沒有管道接觸藝文活動的人看,要讓當地的年輕學生也有機會認識不同的世界,所以組成了一個劇團,叫做「阮劇團」,意思是「我們的劇團」。
「阮劇團」成員全都是來自嘉義的鄉下孩子,高中時期參加了文建會「超級蘭陵王」戲劇比賽,啟發了對戲劇的喜愛。其中,團長「小黑」汪兆謙高中畢業後,到台北求學,考上北藝大,走向專業戲劇創作道路。小黑說,直到走進了大城市,才知道台北的書店中竟有這麼多與戲劇藝術相關的書籍,還有看不完的各類演出,而「家鄉的人若想看一齣戲,還得要坐上幾個小時的火車。」
於是,還只是大一學生的小黑,找了當時在警察大學念書的嘉義中學學長,以及也在北藝大念書的學弟,決定把現代戲劇帶回家鄉。每個寒暑假,當許多大學生都在打工或遊樂時,他們回到嘉義,利用母校的教室辦戲劇訓練課程,帶著學弟妹作戲演戲;頭幾年沒有經費,也沒有正式的劇場可以用,所以在火車站月台、小公寓、廣場,或借用展覽館進行公演。條件匱乏顯然無法澆熄熱情,團員都是學生的阮劇團,每年都能推出一檔新戲。
可貴的是,因為忘不了自己被啟發的經驗,劇團正式立案的第三年,生存資源還非常不足的阮劇團,開始有計畫的推動高中生戲劇活動,稱為「草草戲劇節」,目標是要協助高中生建立自信,「讓初生之犢都有站上舞台的勇氣」。長達半年的活動期,原本只是教演戲,今年則連舞台技術、服裝、行政,都納入了訓練與工作的範圍,讓這群高中生學習創作、呈現,更學習如何與他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目標。許多父母、老師,直到進了劇場欣賞演出,才驚喜的發現,他們以為稚嫩的孩子,有著想像不到的成熟。
阮劇團的熱情,感動了家鄉的人,也給劇團很特別的回饋:每次在嘉義公演,演員造型都有當地髮型設計師贊助,熱心的攝影師免費拍宣傳照與紀錄照,有名的肉包店、紅茶店也送來新鮮的產品—進劇場看戲之前吃熱包子配冰紅茶,成為阮劇場觀眾重要的暖身儀式。更重要的是,原本沒有固定據點,三年前,因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信賴,給了劇團一個家,而真正的落地生根。
很幸運的,阮劇團已經第二年獲得文建會的扶植計畫,當然仍有跌跌撞撞,外界的要求也變得更嚴格。雖然,這些年輕人,還有很長的摸索之路要走,但是,我也可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股很強的力量,在社會氛圍總是焦躁不安,人心常常惶恐不安的現在,像是阮劇團這樣努力,又具有信念的年輕人,會給我們的未來,帶來更多的希望。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