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3

韓良露:城市治理不是數人頭


城市治理不是數人頭
【2012/04/27 聯合報 / 韓良露】

有人說,城市是集體的頭腦,治理城市常常比贏得一場選舉要難。在選舉時支持某候選人的選民,絕不意味這位選民會同意他選出的領導者,對城市治理的全部想法與作為。

台灣的政治社會,長期以來忽略選民的頭腦所構成的內容,習慣看到的是不同顏色的人頭。我們也很少真正關心哪一位政治人物的左右上下,在國家的政治發展上藍綠取向或許茲事體大,但關係到社會發展與城市治理時,左右上下絕對比藍綠重要。

台北及台灣近來發生的一連串社經生活的衝突,都和藍綠無關(雖然在野黨永遠會運用反對利益),卻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上下左右的階級取向與文化意識形態密切相關。

例如文林苑的都更事件,王家是否合乎法規正義還有待釐清,但王家為什麼引起這麼巨大的知青與學者的支持,王家並非典型的弱勢者,他們擁有一棟值至少一億元的祖厝。另外,王家最大的優勢是那棟祖厝是透天的,在同一塊土地上有延續百年以上代代相傳的祖宗生活的記憶,光是這點,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合情合理性,當然可挑戰比1949年後才來台的中華民國政府的土地政策的合法性。

人民對理想政府的期待是德政,在城市治理時,要訂出視野寬廣的格局,格局要有大遠見,如台北要好好看,但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靠不同的格子,法規只是用來畫清楚格子的,但格子不等同全局,只看到小格子的人,怎麼看得到全面的局勢呢?所謂依法,當法畫出的格子需要檢討時,究竟該棄格就局,還是棄局就格呢?

過去幾年,日本的電視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在台灣擁有非常多的觀眾,節目中都是一些都更的房子,但不同於台灣;談到都更,我們社會怎麼會容許都更的主流主導成為由建商拆除很多舊房子來建成集合住宅呢?最近在台北的繁華街巷漫步的人,卻不難看到透天厝或二、三樓住家前掛著黃色布條,寫著不容建商用都更竊取人民土地。

都更本來就應包括:一、外部修復,二、內部改造,三、既修復又改造,四、小規模拆除後改建,以及第五、建商最熱心的大規模拆除與改建。請問我們的城市治理者,如果任由建商走第五條路,台北未來會成為亞洲更好看還是更沒個性的城市?

在大家都在關心文林苑的時候,其實在和平東路、金山南路口,正有一棟卅多層的高樓以強調生態改造城市的宣傳在興建中,這座超高建築也是依都更條例與容積率轉移合法在進行。郝市長,你去看過那個地點嗎?你知道那裡曾是1945年後,北京故宮的寶藏運來台北的暫行保管處,曾經為台灣守護了故宮的寶物;和平東路、金山南路一帶,曾有日治時期台灣最早的高等學府高等學校(今日師大的前身),附近曾有上百家的書畫筆墨美術裱褙店,這一條街為什麼不能成為台北的傳統美術大街呢?在人文氣息幽雅的大安文教區,而非信義計畫區,我們需要卅多層的超高大樓嗎?問問你掌管都更與都發的屬下吧!除了紙上作業、依法行政外,他們去現場勘察過環境嗎?

城市裡每一塊土地、地區與環境都具有不同的意義,不能全都一視同仁地、一條鞭法行政的,現代城市治理,最重要的是願景、格局的想像力與細節的精確。如果希望留給下一代更好看的台北,都市計畫及都更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官僚的條例,而是領導人的全盤思考。

(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