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定稿前


台灣新文學史定稿前
【2011/06/23 聯合報 / 陳芳明】


耗費十年的時間,投入台灣新文學史的撰寫工程,現在即將到達完成階段。這部文學史,始於1920年代初期,止於1990年末端;視之為二十世紀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縮影,亦恰如其分。全書橫跨八十年的歲月,包括日據殖民時期的三十年,與戰後民國時期的五十年,足以反映台灣社會曲折迂迴的發展。如果每十年可以視為一個世代,台灣作家排列起來,足夠撐起八個世代的陣容。無論從語言使用或美學實踐來看,都可以呈現台灣驚險與驚豔。

從開筆之初,到收尾之際,這部歷史撰寫過程也穿越不同階段的質疑與挑戰。從來沒有遭遇過的經驗,都在寫書的升降起伏之間一一承受。尤其這本文學史還未完成之前,就已陸續得到不同觀點、不同立場的書評。這個事實正好印證,文學史領域誠然是屬於諸神的戰場。其中引起最大的爭論,莫過於此書把台灣新文學的開展過程,劃分成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階段。這種史觀觸到各種民族主義與意識形態的敏感神經,終於擦出無數的交鋒與交詬。

這本書採取後殖民立場來解釋歷史,其實是在於探索台灣作家的文學想像是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後殖民的觀點,完全不是排斥過去的文學成就,反而是以批判性的態度來看待受害與受惠的文學經驗。它永遠主張必須以對話來代替對抗,以寬容來代替不容。既要記取歷史教訓,也要領受文學成果。十年來,一方面埋首撰寫,一方面昂首抵禦,絲毫無損於建構這項歷史工程的不悔與不倦。客觀政治環境的變化是那樣劇烈,但是文學生產的內容卻又那樣豐饒。面對如此壯闊的藝術成就,身為歷史現場的見證者,無法免於流彈的波及,竟還是為台灣文學感到驕傲。

台灣文學所展現出來的深度與高度,絕對不是某一特定族群能夠單獨完成。只要測量其中的峰頂與深淵,就可知道那是多少世代、多少族群共同挖掘與累積而合力造成。歷史上發生過那麼多的權力干涉,也涉入那麼多的文學論戰,都無法使島上的每位作家停止釋出創造的能量。從流離文學到在地文學,從階級議題到性別議題,從漢人書寫到原住民書寫;各種文化都經過踫撞、衝突、結盟、融合,並且還仍然保留各自的脾性與差異,終而擘造一幅規模龐大的拼圖。從本島到離島的作家,都以豐富的藝術技巧來形塑什麼是美麗的台灣。

這十年是極為精彩而痛苦的生命階段。每當深夜獨對窗外孤星,幾乎可以感受歷史的力量是如此沉重。個人魂魄與時代噪音擦身而過時,總是燒起難以承受的熾熱。身陷火舌的挑戰時,只能繼續挺筆抵抗。所有的流言與詆譭,並不可能進入歷史。真正能夠禁得起時間的沖刷與歷史的淘洗,唯藝術而已。進入文學史撰寫的最後階段,才是到達真正跨越的儀式。每次浴火,都是一次新生。現在可以宣告,台灣新文學史的計畫就要竣工。

(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