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8

余光中:憶苦思甜?


憶苦思甜?
 【2011/07/12 聯合報 / 余光中】
 
二○一一年有如汽車外側的一面後視鏡,海峽兩岸都忙於回顧歷史:台灣忙於紀念辛亥百年,大陸則忙於建國六十年,建黨九十年。論規模與聲勢,大陸顯得風風火火,超過台灣,不但大唱紅歌,大映紅劇,而且大觀紅景,即所謂「紅色旅遊」,參觀的熱點包括中共誕生地的上海石庫門住宅,和革命的搖籃井崗山。

歷史的陰魂不散,舊夢難安。今年一月,孔老夫子的銅像忽然矗立在天安門前,和孫中山、毛澤東像鼎立相望。我們正慶批孔正式結束,至聖先師終獲平反,不料一月未到,他又忽然失蹤,令人十分失望。北京近年在海外遍設孔子學院,但在北京市中心卻容不得聖人的本尊,實在令人不解,也可反證北京的文化政策,甚至意識形態,迄今尚未完全確定。

為慶建黨九十週年,大陸所拍影片多達二十多部,包括〈錢學森〉、〈先驅者〉、〈通道轉兵〉、〈湘江北去〉、〈少年鄧恩銘〉等。其中中央電視台正在熱播的〈開天闢地〉和上海所拍的電視專題〈一九二一:點亮中國〉,在規模和探討上都比較可觀,比較能避免官式的宣傳,不但尊重各行的專業,也多少有意客觀呈現歷史的真相。畢竟事隔多年,較能擺脫意氣用事,而且資訊越來越多也越方便,完全壟斷越不可能。六月底我去南京接受南京市「文化名人」的贈獎,其他得獎人之中竟然有一位是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憲文,可見多年的意識形態已轉頭正視歷史的專業。

目前正在大陸各地放映的電影〈建黨偉業〉,六月底我已在南京的電影院看過。我走入戲院,告訴自己不要寄望太高,另一方面卻又直覺應該相當熱鬧,不致冷場。結果我的感受比預期的更好。

〈建黨偉業〉的時段,大約始於辛亥革命,而止於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共首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長約兩小時半的影片,場景頻換,人物眾多,高潮起伏,時而慷慨激昂,時而私情低迴,節奏感頗強,絕少冷場。孫中山、袁世凱、張勳、蔡鍔、宋教仁、陳其美、胡適、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楊開慧等人物,都有相當戲份,演得生動可觀。連學界怪傑辜鴻銘也兩度成為銀幕的焦點,不但為自己的長辮解嘲,還反唇挖苦笑他的師生,說了一句:「我的辮子只拖在腦後,你們的辮子卻偷藏在心底!」國民黨人露面的,也有黃興、于右任、林森。現場還跳到蘇聯去,讓觀眾領教了列寧的亢奮。戲演到革命同志朗誦〈共產黨宣言〉並齊唱〈國際共產歌〉,就落幕了。以後的事牽涉太多敏感,也實在難演下去。

這張影片當然也有其缺點。首先,因為這是世紀巨片,名演員當然爭相入鏡,結果鏡頭所及,即連配角甚至課室中的莘莘學子,幾乎無不漂亮,予人的印象簡直一律金童玉女,連羅家倫也成了美少年。其次,戲中的對話都寫得流暢有趣,但是每個人都說得一口清脆的普通話。完全聽不到孫中山的粵音、毛澤東的湘談,陳獨秀的徽腔,語境未免太虛了。我們能想像一個沒有川調的鄧小平嗎?

至於戲份的分配,也有一些失實的偏頗。梁啟超似乎從未露面,其實他在討袁一役中份量不會弱於蔡鍔,令人懷疑是否有小鳳仙入戲會更浪漫,較有賣點。胡適出場好幾次,形像清新俊逸,令人高興:以前大陸批胡,用力恐僅次於批孔。胡適反對革命,主張改革以解決問題。大陸這六十年,始於革命,號稱「解放」,最後卻轉向「改革開放」,豈不反證胡適之有先見?戲中毛澤東立意要旁聽胡適的課,確為不落言詮之象徵。不過那一場五四大學生上街遊行示威的愛國運動,只提到羅家倫而不及於領軍的悍將傅斯年,反而再三凸出中共工運領袖如鄧中夏等,恐怕也失之偏頗,落於一黨之言了。

胡適在戲中俊逸出眾,毛澤東的形象也英爽動人,添上楊開慧的陪襯,簡直十分才子佳人,幾乎要令人原諒文革浩劫中獨主沉浮的主席了。七月十日香港《亞洲週刊》就指出:當年建黨轟轟烈烈,今日卻不容他人建黨,觀此片後,有人恐怕會得出一個結論,心想當年如此浪漫,豈不反證北洋政府似乎並不那麼反動?

憶苦真能思甜嗎?然則憶甜豈不會思苦?

(作者為中山大學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