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8
許博允:台灣的文化悲情—威尼斯雙年展有感
台灣的文化悲情—威尼斯雙年展有感
【2011/07/21 聯合報 / 許博允】
第五十四屆「威尼斯雙年展」已在六月展開,一○五年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大顯身手。今年台灣則有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台灣館」,主題為「台灣社會聲音圖景」、當代藝術館推出的「謝春德的盛宴」展出了攝影作品,及盛宴的「飲食劇場表演」;以及陸蓉之籌畫的「未來通行證」展邀請來自亞洲及歐美約一○六組藝術家團隊參展。呈現多元化。
在藝術發展上,歐洲引領風騷,「雙年展」讓人口不到卅萬的威尼斯越來越熱鬧,除了歷史文化的傳承外,足夠的展覽場地亦是原因之一。主事者的學養、思想、胸襟、眼光、能量與運籌;更是箇中的關鍵。
反觀今年五月,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被質疑「圖利策展公司,美術館充斥著國際展覽,台灣藝術生態面臨威脅」。身為局長,為「提升國人藝術視野及文化生活的質與量」,舉辦大型展覽並沒有做錯。當然,連署的藝術界人士為「本土與自我藝術的展現」,也沒有錯,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台北市立美術館」!
場地之不足,就有再多藝術家也英雄無用武之地。南韓首都首爾有超過六十間的博物館、美術館及畫廊;香港亦有五十所公私立展館,日本東京更是超過三百多展覽場所可供發揮。然而台北市能夠舉辦大型展覽的地點居然只有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博物館、台北當代藝術館、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屈指可數及剩下十間不到的私人畫廊,當然無法滿足藝術現況的需求。
威尼斯雙年展動用了整座城市舉辦展覽,展館甚至擴及教堂、工場、倉庫、車站、商場、市場、古蹟、院落、船塢,用既有建築物改造,做法、眼光遠大。而我們與之有天地之別,若我們有十座美術館,就不會發生連署的事了。
我在一九八一年把印象派大師雷諾瓦的油畫原作帶進台灣,在歷史博物館展出,幕後工作雖為辛苦。所幸受到教育部長朱匯森、處長鮑幼玉的支持,當時吸引了卅多萬人觀展,那是我國史上首次有歷史性的大畫家的原作展出,給台灣開了很大的眼界。
尤其憶起當年畫壇大老楊三郎先生於開幕時,感歎地說:「我花了多少心血賣房,才能到巴黎看到世界級展覽,我們的孩子現在只花幾拾塊錢,就能看到歷史人物的真跡。」
雷諾瓦特展之後,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也開始引進大展,如:秦始皇的兵馬俑,吸引了百萬人;埃及文物展、大英博物館藏展到近期的畢卡索展、莫內展、夏卡爾展等等,每次都有數十萬觀眾。
卅年前,主辦的單位僅有七個,而今上千單位均有能力。卅年來,展覽越來越多,至今受益者逾千萬矣,提升了國人不少的內在育化,包括藝術家們,然而這些展覽依舊只能在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等有限空間展現。藝術家們不夠廚房煮菜;人們不夠餐廳吃飯。
時光荏苒,看到大家爭食不多的展館,不免感歎。我也曾擔任過美術館籌建的顧問、審查委員、策展人,自己也有作品發表,知道藝術家們很努力,場館人員亦很努力,遑論雙方孰對孰非,看到此種景況,實在令人欲哭無淚,尤其台灣的國民所得已從卅年前的二六七○美元到現在的二一○○○美元了。
這該怪誰呢?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都稱自己是「文化總統」,然在其任內台灣的「文化硬體建設」卻寥寥無幾,反倒是從沒說過自己是文化總統的蔣經國時期,蓋了廿二個文化中心、國父紀念館、兩廳院及數座美術館。
(作者為亞洲文化推展聯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