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3
黃建業:風格的信仰與挑戰-細讀導演風格論
20111014-1216誠品講堂-課程簡介
「一個導演終其一生僅僅只拍一部電影,至於其他的影片,僅是複製,只不過是著力於那部影片中所包涵的主題罷了。」 ──尚.雷諾(Jean Reno)
一九五○年代,楚浮(F. Truffaut)在《電影筆記》提出「導演是電影作者意義的唯一來源。」他認為,電影中的作者是導演而非編劇,導演創造的風格成為個人獨特的印記,這樣的觀點遂形成「風格批評」的濫觴,特徵式的題材、敘事方式、形式美學、角色的投射與象徵等風格,成為導演於作品上的印記。而一代接一代風格探索的風潮,迄今已超過半世紀,期間亦不乏對風格論的挑戰與批評,但對於電影原創力的掌握而言,它還是一個强而有力的探索領域。藉由線性敘事結構的逐步瓦解,反思電影藝術的「真實/虛擬」與說故事的方式;在形式技術上則不斷嘗試新的美學風格,以場面調度手法及長單鏡頭運用,討論時間的連續與完整性。而回到內容本身,導演對角色的設定與詮釋,更是現實價值觀最具體的投射,也透露創作者的感性特質。每位導演的風格產生皆非理所當然,往往必須經過一連串自我挑戰才逐漸形塑,而後又必須面對「變與不變」的思考。
此課程針對近半世紀電影風格的發展,以結構、形式、內容三大面向逐步分析,最後再藉由三位形式風格各異的大師,討論風格的建立、定位與開發。電影原創力就在導演風格的嘗試過程中,精彩無比地綻放。
講題
1. 何謂風格?──作者風格論的優點與迷思
2. 線性敘事及其瓦解I ──從古典電影到新浪潮
3. 線性敘事及其瓦解II ──歐洲、美國、亞洲
4. 長單鏡頭下的場面調度美學I ──古典寫實時期
5. 長單鏡頭下的場面調度美學II ──趨風格化發展
6. 角色人格態度與時代價值I ──正向的英雄化投射
7. 角色人格態度與時代價值II ──反英雄的價值翻轉
8. 懸疑之外──希區考克:複雜的社會反思
9. 極簡主義之前──小津安二郎:多元的主題開發
10. 悲情城市之後──侯孝賢:自我風格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