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6
洪蘭:自己反對自己
自己反對自己
20120404 天下494 洪蘭
為什麼人換了位置、便換了腦袋,猛烈攻擊自己以前的想法?
一位學生問我,「老師,人的信念不是透過觀察、假設、驗證,去蕪存菁後的結果嗎?」我還不及回答,他接著說,「那為什麼人會換了位置、便換了腦袋,猛烈攻擊自己以前的想法?」這是個好問題。
人的大腦是一直不停在解釋外界發生的事情,把它合理化,因為不確定性會使人焦慮。
它可以依據很少的訊息編出一個故事來,故事愈合理,自信愈高,愈以為事情就是這個樣子。地牛翻身的迷信就是這樣來的。
當人發現自己以前是錯的,他會極力撇清,不是替自己找理由,便是徹底忘記它。所以心意改變後,新的想法會取代舊的,使舊的版本幾乎無法再從記憶中提取出來。
有個實驗,是先調查學生對某個議題的看法,然後給他聽具有說服力的正、或反的新證據,再調查他的看法。一般來說,他的看法會跟隨新證據而改變。
很奇怪的是,再請他寫出他原來的舊想法時,他寫不出來了,寫出來的是已經改變了的新看法。而且很多學生會堅持這就是他原來的看法,他從來不曾有過別的看法。
另個研究,是在美國總統尼克森一九七二年去大陸訪問前,先請學生做問卷,評估他訪華成功的機率有多少。如毛澤東願意和尼克森見面嗎?美國會承認中國嗎?這趟破冰之旅,會有實質的商業機會嗎?
等尼克森回來後,再用同樣的問卷,請原來的學生回憶當時填的機率是什麼。結果,受試者把成功的機率誇大,把不成功的機率縮小,記憶竟隨事件結果而改變。有人甚至說,「我早就知道這事會成」,或「我就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這種後知之明到處可見。比較可怕的是,人並非故意掩飾自己的錯誤,而是真的認為自己當時就是這樣想的,所以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對過去的主張一概不認帳。
這種偏見會使人不敢為別人做事。例如醫生建議病人動小手術,若因不可預測的意外,病人死了。打官司時,陪審員會認為這手術是危險的(不然病人怎麼會死),醫生未善盡告知之責,有過失。
我們無法還原當時的情形,因為記憶改變了。所以,現在醫生為了自保,常叫病人做很多檢驗,請很多專家來會診,浪費了時間和金錢。現在不管開什麼會都錄音,也是為了自保。
這種恐懼會使人明哲保身,凡事不肯多說一字、多走一步,這會阻礙社會的進步。
幸好這偏見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知道是大腦的陷阱,提醒自己就好了。但是怎麼知道它是陷阱呢?這就要教育了。
人應該對自己行為的成因有所了解。美國的大學幾乎都有以認知神經科學和近代生物學為主體的心理學,但台灣的大學卻很少。
看到偏見對社會的種種無形傷害,或許大學應該多開些跟日常生活有關的大腦與行為的課。知識就是力量,知道了就可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