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1

楊照: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

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
【2011/11/19 聯合報╱楊照】

台灣的選舉,持續朝著更加「民粹」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清楚的事實。最能夠顯現這項事實的,弔詭地,正就在於今年選舉中很少見到「民粹」兩個字,很少聽到對於「民粹」的批評。

經過多年的洗禮,這個社會已經接受「民粹」之必要,內化「民粹」的價值,所以就不會再用負面的角度提「民粹」了。

往常的選舉,尤其是高層次的選舉,一定要上演參選人「請益」的戲碼,風塵僕僕到處拜訪「大老」,尋求各個領域「大老」的支持讚美。還有,總統參選人幾乎毫無例外一定要去拜會大教團的山門領袖,證嚴法師、聖嚴法師、星雲法師、惟覺老和尚,哪個總統參選人沒有大肆宣傳和他們見面的場合?

今年,沒人在意「請益」了。總統府的「台灣之光」計畫,找的很多都是在社會上能見度不高,從事邊緣冷門行業,卻卓有貢獻的人。佛教大教團的重要性,也被「廟口開講」的形式取代了,地方性的佛道廟宇熱鬧烘烘的場子,才是參選人積極要去的地方。

正因為兩位參選人的學歷和形象都偏向傳統菁英,他們就更是不約而同選擇了以「民粹」領域決勝負。於是兩人都生怕和菁英、權威扯上任何關係,先入為主覺得一旦沾上了菁英,就爭取不到年輕選民,也爭取不到中南部選票。這樣的心態甚至引來蔡英文亟亟否認自己念的是「名校」。嗯,蔡主席大學念的是台大法律系,高中念的是中山女中,如果這兩個學校不是「名校」,那台灣還有什麼「名校」?

沒錯,重點就在於強調:和馬英九相比,蔡英文念的學校沒有那麼「名校」,想辦法撇清自己的菁英色彩。

別迷信菁英,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不是壞事。不過選舉選到這樣迴避菁英唯恐不及,顯然也不是什麼健康的好事。

第一樁可惜的,是這樣兩個擁有高度知識能力的參選人,卻不能藉由選舉提供什麼具備知識密度、可以刺激社會思考的意見,動員那麼多資源,吸引那麼多注意,竟然連一點傳播知識的作用都沒有。

第二樁可惜的,是如此全面擁抱「民粹」,必然敗壞社會的基本文化品味,並且壓縮文化藝術精緻發展的空間。「夢想家」事件最根本的肇因,其實就在品味,主事者以為有大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參與熱鬧,就可以合理化兩億多的預算,背後是再「民粹」不過的邏輯,並且先入為主覺得只要在「民粹」邏輯上站得住腳,藝文界的菁英意見、品味批判就不足為恤。

中央部會主管文化事務的官員,都如此看輕菁英,如此大方地宣揚自己的壞品味,我們怎麼還能期待這個社會真正能走上精緻創意與服務的道路呢?
(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