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誠品的香港
【2011/10/27聯合報╱劉克襄】
明年三月,誠品要到香港銅鑼灣開店。不少香港人引頸企盼著,尤其是知識分子圈持續在談論。一家書店進駐城市竟成為話題,而且是文化大事,意義頗深長。
前些時,我在東海岸,花蓮人對這家書店的入駐也很期待。花蓮人覺得誠品若出現在東部,意味著高水平文化的灌注,有種非凡的格調,讓他們跟台北站在同一線上。惟花蓮人也有點哀怨,迄今無法忍受,台東這麼小,前些年竟提早開鋪了。
香港人的心境卻是另一種,誠品代表的品牌,彷彿是洗盡風華,回歸樸實的象徵。當地文化人咸認,此書店的到來,對香港一味屈從商業利益思考,追金拜財的風氣,應該會有醍醐灌頂之效。
誠品的重要,從香港人晚近來台旅行,常列為必遊景點即可看出。他們走逛信義店,不一定是要買書。平常不習慣紙本消費的,也要去沾染點氣息。走進誠品,觀賞別人專注地看書、買書,彷彿是美好的情境。或者在附近喝咖啡,都能浸濡於典雅的書香氛圍。甚至於,莫名地參加一場書店裡的新書發表會,都有種參加嘉年華會的興奮。但通常他們還真的會買一大堆書回去,一來書價比香港便宜,二則內容真的多元。
看來,誠品書店早就不只是文化資源,更是台灣的風景。
香港並不乏書店,也有規模尚可的連鎖企業,諸如三聯、商務,為何對誠品如此獨鍾呢?說穿了,那是當地長期缺乏讀書文化下,想要期待有更多藝文元素注入的心聲。甚而是對幾十年香港重商走向的省思。
從香港己身的角度,或許這也是好時機。香港年輕一代逐漸展現不一樣的在地意識,比過去的世代更追求土地認同,不再以大陸的國家意識馬首是瞻,更非忙著跟緊國際趨勢潮流。他們也急迫需要在地文化的紮實建構,誠品帶來的內涵,或許會提供這類養分。
香港人也很好奇,我這樣來自台灣的作家看法如何。我警告他們,因應台灣的市場,誠品已在改變,九○年代的理念跟現在不同了。再者,銅鑼灣店面何其貴,誠品到那兒設場,絕對是項重大挑戰。說不定經營一段時日,反而入境隨俗,去異求同。
但他們報以微笑,認為能來就是好事。他們相信誠品的眼光,就算相似的文化商品,誠品展現的格局一定有種濃郁的書卷味道,那是香港目前沒有的。或許是這種情境吧,想邀請誠品到來的企業廠商,降低了許多行規,租地便宜、約期拉長等等,迎接麥當勞的寬鬆條件似乎都出現了。但他們的讓步其實也是在投資,還是希望透過誠品帶來文化商機,順便帶動周遭的繁榮。
誠品有那麼好嗎?有位知名的台灣銀行家最近到香港投資,接受訪問時語重心長地說,「到了香港,才知道台灣離世界有多遠。」但從文化角度,香港人若到台北,走進誠品書店,恐怕會有另類驚覺,「到了台北,才知道香港離文化有多遠。」
每次搭乘地鐵,放眼望去,幾無人看書的香港,確實需要刺激。誠品的外銷提醒我們,台灣有一種文化能量,可以輸出,可以轉化為經濟。那是香港,或者整個華文世界少有的優勢。但誠品不是台灣唯一質地優美的產業,我們還有許多這類豐厚多樣的文化資源,只是還未善用,或者尚不知如何包裝,透過更好的整合,逐一推銷出去。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