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4

韓良露:台灣美食會說國際語嗎?

台灣美食會說國際語嗎?
【2011/10/28 聯合報╱韓良露】

上個月在歐洲旅行期間,正好CNN旅遊網站,公布第二次由三萬臉書網友投票,選出全世界五十大美食排行榜,台灣和南韓均未入榜,和台灣擦身而過的是四十一名的東南亞臭豆腐。


在五十名的美食排行榜中,泰國菜占了第一名的馬沙文咖哩、第八名的冬蔭功湯、第十名的雞肉曼巴、第四十六名的青木瓜沙拉四項,這樣的成績和過去廿年泰國的藍象集團在歐美的深耕推廣有關,除了到處開泰國餐館外,外賣泰國菜也紛紛在世界各大超市推出,如英國有名的馬克史賓瑟美食超市,早在十幾年前就推出上榜的這四樣泰國美食。

對投票結果,台灣人大可不必驚訝,因為這樣的結果真的不是出人意料,而是意料中,因為台灣人覺得好吃的蚵仔麵線、牛肉麵、肉圓、碗粿等等,除了來台灣旅行過的人可能吃過(但恐怕也有很多人沒吃過),想想在全世界,多少餐館有在賣台灣小吃或台灣菜的?

若好好分析CNN的投票結果,可分成幾項來討論,第一,大部分的入選美食,都是速食,大家不要以為速食就只有美國漢堡炸雞,義大利有不少複雜的鄉土菜,但拿坡里披薩卻是可以快速烘烤快速吃完的現代速食。日本的壽司也是,在江戶時代興起的現代版壽司,不同於關西要花一兩天時間的古老製作,是可以站在路邊十分鐘解決一餐的速食。德國的漢堡包、英國的炸魚炸薯條、墨西哥捲餅等等,都是因應現代都會生活速度而流行的食物,這些食物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都不會湯湯水水,也可以站著用手拿著吃。

第二,許多上榜的美食,都早已是全世界飯店系統中會採用的區域美食代表了。幾十年前在亞洲旅行的人,就早已看到四、五星飯店會有標準化的亞洲食物,其中一定有馬來西亞酸辣魚湯麵、印尼炒飯、泰國咖哩飯、新加坡海南雞飯,這些飯店的食物和當地人真正吃的方式並不一樣,飯店是經過調整、美化、規格化,基本上就是按西方旅客的方式,做出標準的可接受的異國美食。

這些飯店食物一定好吃嗎?那倒未必,很多泰國人、馬來西亞人、新加坡人愛吃自己的原味,但要在以西方人為主的CNN世界美食榜上勝出,異國美食愈早西方化愈早全球化自然就愈容易出頭;而我們也別忘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都受西方殖民文化強烈影響,不少食物早已西方規格化了,不像台灣、南韓受西方的影響,一直是間接的。

第三,出名的異國美食一定和觀光旅遊體驗有關,每年去法國那麼多觀光客,不可能不對法國牛角包留下深刻印象,去過香港的觀光客多過葡萄牙,才會把本家的葡萄牙蛋撻選成後來居上的香港蛋撻,去過新加坡的觀光客,誰會忘記東海岸。台灣想要大力發展觀光,我們期待觀光客來吃什麼代表食物呢?

台灣不在世界五十美食排行榜之列,我們要面對的重點,恐不是台灣小吃、台灣菜好不好吃的問題,我們當堅持大部分料理的本土化,義大利、法國也有許多傳統食物,外國人吃不慣,但若想以食物和世界溝通,恐怕就得讓一些台灣美食會說國際語,食物是種語言,台灣的食物,可以說台語、說普通話,但有的恐怕要會說英語才行。

(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