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3

王正方:「一中」的那個中是什麼?


「一中」的那個中是什麼?
【2012/06/15 聯合報 / 王正方】

據說「一中各表」是發展兩岸關係的基石,可那個「中」則是各說各話,「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總也擰不到一塊去。於是擱置爭議,先做起生意來,經濟利益促使政治產生權宜之變。難怪有人說:「政治是經濟的具體呈現。」

「中」如果只局限於對政權、或某個政黨的認同,往往成了死結。另一種「一中」早已存在,就是傳承至今的中華文明、漢文化;包括語言文字、倫理習俗、諸子百家的學說、文學、藝術等。世界上認同這個文化傳承的人,同屬「一中」!

這個「一中」的源遠流長,早為普世所推崇。歐美國家略具規模的大學,都設有漢學系、漢學研究所,漢學專家不分種族,他們地位崇高,受人景仰。史丹福大學曾有位劉教授,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英語系,沒有博士學位,但他在歐美漢學界的地位無可取代。此公的貢獻是以典雅的英文翻譯周邦彥的長短令;蘭陵王、六醜、少年游…,一生享譽不衰。足見中華文化的傳播無遠弗屆,得到廣泛的尊敬。

然而海峽兩岸,究竟有多少人認同這個「一中」呢?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哈佛大學演說,預測廿年後,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最窮的國家。因為大陸百分之九十的官員家屬和百分之八十的富豪已申請移民,或有移民意願,剩下的都是窮人。全民上上下下唯一的崇拜就是權力和金錢。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掠奪資源,幾近瘋狂。教育、媒體基本上多是仇視或妖魔化的宣傳,人民喪失理性和公正的判斷。

旁觀者清,希拉蕊的觀察應該有些事實根據。大陸迭經各種政治運動,中華文化不時被拿來當作運動目標,文革破四舊、批林批孔、不破不立,徹底破壞了數十年,傳統倫理、學說蕩然無存,人民無所適從。

突然意識到,傳統文化可以為「維穩」作貢獻。曾幾何時「孔子傳」成了主旋律電影。負責編導演的主創人員,一律缺乏儒家最基本的常識。找一位港仔武打明星飾演先師孔仲尼,孔子見南子的渲染隱含情色,全片慘不忍睹。數典忘祖,莫過於斯。這只是一個小例子。

台灣在這方面也差強人意,崇洋之風經年不衰,西方文明只學個皮毛,滿嘴名相,未能深入堂奧。還沒掌握好本國語文,就逼著小朋友學洋文,上洋學堂,送往海外當小留學生。結果造就出千萬隻黃皮白瓤,心無所屬的香蕉來!

語文教科書藐視刪減文言文,學生要記誦一些養分不足的現代文字。有人認為傳統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朋友看不懂,就改寫為「白話本」,或畫出漫畫來,低俗粗鄙,又胡亂添油加醋。侵犯了原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也阻礙了小學生提升語文能力的機會,罪無可逭。更有人提倡以羅馬拼音取代漢字,如此便可以和中華文化一刀兩斷,又無法創立新文化。一群人失去了文化的根,就走向枯萎。

以政權為本位號召「一中」,響應者寥寥。海峽兩岸文化上的共同點比比皆是,但是談文化不能別有用心,老要文化為現階段的政治服務。

子孫不重視傳統文化很可悲,所幸世上還有識貨的,優秀的文化全人類都在珍惜保存,它才是千秋萬代的不世功勳,比一個政權的那口氣長多了。

(作者為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