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4

許知遠:消退的熱情


消退的熱情
【2012/08/14 聯合報 / 許知遠】

倫敦奧運會開幕時,我正在香港旅行。在電視新聞上、咖啡店裡和報紙評論上,你感受得到這個城市抑制不住的讚歎,這讚歎令本就瀰漫英國的懷舊之情更為濃烈。

在回歸了十五年之後,香港卻遲遲未建立起對中國的認同感。相反的,它對於英國統治年代生出諸多的浪漫想像。

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兩次奧運會的開幕式—2012年的倫敦與2008年的北京—再鮮明不過的映襯出它在過去十五年中所體驗到的兩種不同的統治方式。

北京的開幕式盛大、奢華,洋溢一個再度崛起的強權的自我炫耀,它強調的是國家的權威、集體的勝利。而倫敦的羊群、煙囪、披頭四、Mr.Bean,還有跳傘的女王則傳達出截然不同的情緒,它自我解嘲、尊重個人價值與多元聲音。

回歸十五年來,尤其是北京奧運會之後的四年中,香港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北京的那套國家主義價值觀的衝擊。新聞業越來越顯著的自我審查,北京對於香港特首選舉的毫不掩飾的干涉,就連香港員警面對抗議者採用的手法都有「中國化」趨勢—它日趨強硬、激化矛盾。

是的,不管是殖民地的港督,還是「一國兩制」下的特首,香港始終沒享受到充分的民主,但香港人還是感受兩種治理風格的不同。殖民地官員即使傲慢與偽善,也要在客觀上尊重自由、法治與多元價值。而一個新崛起的中國,則下意識的把一個威權國家的風格帶入了香港,毫無忌憚的打破各種規則,並且對於香港民意,保持著驚人的遲鈍,西環的中聯辦緊鎖大門,正像是中國封閉政治體制的象徵。香港人對於倫敦的奧運會開幕式的不吝讚揚,是他們的「反中國」情緒的另一種流露。

「這才是關於人的奧運會,我們之前的像是機械人表演」,回到北京後,我發現很多人與香港人的感受一模一樣。而與倫敦奧運會同樣占據話題中心的是七月廿二日席捲北京的暴雨。一場雨不僅導致了全城癱瘓,還造成了七十七人的死亡。這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巧合。四年前,北京被包裝成一個閃閃發光的禮盒呈現給世界。而一場暴雨,令所有表面的金光都褪色,這個城市可以修建宏大的建築、舉辦絢爛的開幕式,卻不能處理好自己的下水道系統。在如此眾多的死亡之後,當局採取的第一反應仍是隱瞞消息。

當北京奧運會舉辦時,很多人期待它像是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變成中國走向民主與自由的催化劑,但結果卻相反。借助奧運會催化起的民族情緒,中國的國家力量再度擴張,它不僅沒有變得開放,反而進一步壓制了市場力量與公民社會的成長,對質疑聲音更加難以寬容,也正因此,它激起了更廣泛的社會不滿。北京暴雨導致的災難,是這個失敗的政治體制最新例證。

在此刻的北京,你可以從人們對於倫敦奧運會的態度,看出民族主義熱潮的明顯減弱。媒體仍顯著報導奧運會的賽情,但比起四年前的北京,公眾對於中國隊金牌數量的興趣迅速減弱,它不再被病態般的視作中國自我證明的需要。當兩位中國羽球選手因消極比賽被取消比賽資格時,公眾普遍表現出的不是民族主義情緒,而是對中國體育制度的質疑。這是一個社會日漸正常化的標誌,人們對體育本身發生興趣,而不是所謂的「民族勝利」或「國家榮譽」。它也意味著社會情緒的轉變,對很多人來說,中國選手在國際賽場上的不良表現,都與目前壟斷性的體育體制有關,而這體育制度正是政治制度的縮影,它封閉、扭曲,缺乏職業與道德準則。

從香港到北京,人們正借由倫敦奧運賽事,表達出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普遍不滿,這在中國參與奧運會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作者為北京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