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9

邱坤良:鈕扣計畫與藝術席捲空間

邱坤良:鈕扣計畫與藝術席捲空間

【2012/10/09 聯合報 / 邱坤良】
 
政府與社會各界常鼓勵藝術家「站上國際舞台」,這些年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藝術家愈來愈多,其中不乏甫離開藝大校門,就受邀加入世界著名舞團,與外國舞蹈家一爭長短的年輕舞者。不過,舞蹈不比美術、音樂或電影,舞台生命有限,若干年後這些年輕人是否轉為編舞家或改其他行業,得及早未雨綢繆。如果這些傑出的年輕舞者想回國奉獻所長,要如何回來?回來能做什麼?

這群涉世未深的舞者大概不會想那麼多,只是終年在國際間巡迴演出,難免也會想家,限於合約,卻不能輕易回國探親。對他們而言,站上國際舞台並非難事,回家反而成為夢想。

舞蹈家何曉玫以過來人經驗從兩年前發起鈕扣計畫(New Choreographer),努力為海外舞蹈家安排一條可以回家的路,讓國人記得這些為國爭光的年輕人。把「新編舞家」中譯做聯結內外布片的「鈕扣」很貼切,也很有創意,因為英文「編舞」的希臘字源就是圓圈跳舞與書寫,現代舞蹈家對它的理解,也具有運動與形式的序列動作、編排藝術的含意。

今年的「鈕扣計畫」有四位年輕男女舞者呈現作品,訴說回家的心情,並與國內舞者、舞蹈系學生交流,場面專業、熱烈,也很感人。鈕扣計畫不是大計劃,卻能讓海外舞者明白:台灣永遠是他們的後盾!這是近年台灣最實際、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藝文活動之一。如此清晰而重要的概念,文化部門應予重視,讓類似計畫具體落實,為海內外年輕優秀舞者營造創作與展演環境。

然而,在觀賞鈕扣計畫的同一天,文化部正和交通部在台北火車站主辦「藝術席捲空間」,找來北藝大等校舞者在大廳表演片刻,立即快閃,說是藉此「釋放公共空間」,陣仗很大,卻是捨本逐末。

先不說交通部所屬的台鐵日前才限制外勞在台北車站內聚會,如今反帶頭辦活動所引起的非議,令我好奇的是:文化部何以對在熙來攘往的台北火車站內主辦快閃行動興致勃勃?

公共空間的確需要釋放,這種概念其實喊了不下廿年,政府應加速行動,讓年輕藝術家自由運用更多公共空間,而文化主管單位應能區別不同類型的藝術特質,表演文化的業餘/專業、社區性/劇場性,學生社團/社會團體,屬性不同,皆是建構整體藝文環境的要素,其展現內容有共通之處,但公共空間的文化意義各自不同。火車站內做靜態或定點展演尚可,做「快閃」表演就不宜,專業的呈現與噱頭式行動,更不能混淆。

文化部如果要讓專業藝術家與群眾對話,可以設定更多開放空間(如二二八公園音樂台),安排舞蹈家做完整展演。若認為非在最熱鬧的台北火車站不足以展現「藝術席捲空間」,亦宜由民間協會或社區團體做自發性活動。不此之圖,文化部長親自帶隊,在火車站內主辦「快閃」,或大剌剌席地觀賞,或加入表演「與民同樂」,就顯得矯揉做作了。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