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3
朗聲尋找最準確的字句
朗聲尋找最準確的字句
廖玉蕙【2009/11/21 聯合報】
年少時,看古裝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對劇中學生集體搖頭晃腦朗誦古文的鏡頭深感興趣。教書及寫作以後,才知道朗讀的重要。
福樓拜狂吼 求藝術完美
好的文學作品,跟美好的音樂一樣,大多具備流暢、靈動的特質。而我們之所以在閱讀文章時感覺良好,往往是因為它的音樂性強,有節奏感,旋律動人。前些日子,在台大醫院陪病,輕聲在病房內朗讀楊牧先生《奇萊後書》,感覺仿若優雅閒適的慢板,舒徐、溫暖,鬱卒的心境竟因之漸次開展,對文學居然具備如此神奇的療效深感驚詫。
寫作《包法利夫人》的福樓拜,狂熱而頑強地追求藝術的完美,他堅持一句名言:用詞準確。福樓拜經常走到他曾居住的克魯瓦塞別墅附近的一條椴樹林蔭道上,高聲朗誦自己的作品。這條路被稱為「狂吼的林蔭道」,他在那裡大聲朗讀自己寫出的文字,讓耳朵告訴他是否已經找到最準確的字句。而近日曾經來台掀起旋風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裡,也提到他常藉由朗讀方式,領略不同的文體之美。甫獲國家文藝獎的王文興教授,自承寫作時總將每個字當音符看待。前些日子,他親自示範把小說當樂譜的「王氏慢讀法」,朗誦《家變》裡的文字,據報載:聲調和速度搭配的美感,風靡全場。
王文興慢讀 小說如音符
台北故事館曾和台積電、聯合報合辦《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活動,在每月第三個星期五晚間,邀請作家們分享其作品與創作背後的故事,聽說小小故事館常被喜愛文學的市民擠爆!堪稱台北最美麗的景觀。除了應邀去朗讀,我也曾領著寫作指導班的十多名學生前去親炙作家丰采,事後,學生紛紛表示:真是難忘的經驗!這種在歐洲各國咖啡館等文人薈萃之地經常舉辦的朗讀活動,以文會友、扎根文化,如今因花博工程進行而中輟,讓人無限惋惜!
黃春明台味 誠懇博喝采
小說家黃春明先生提倡朗讀活動已有多年,今年,幾位作家應邀前往宜蘭共襄盛舉,深為其用心所感動。文章透過聲音呈現出來,果然別有興味。張曉風老師仿效木皮散客說鼓詞,雄豪、快捷的聲調,是作學生的我在她的課堂上從未聽過的,令人大為驚豔;透過作者簡媜自己的聲音,不但讓讀者聽到秋天裡白楊樹豐美的饗宴,而其中擲地有聲的:「一世總要堅定地守住一個承諾,一生總要勇敢地唾棄一個江湖。」的文學宣言,更讓舉座肅然。傳統觀念裡,朗讀彷彿是字正腔圓者的專利,其實不然,黃春明先生台味十足的誠懇聲音,更贏得滿堂喝采。朗讀的魅力,由此可見。
既然名家咸認朗讀有益找尋適當字句,且對文化傳播深具力道,則學生閱讀或寫作必然可以從中獲益,我以為學校可以在早自習時大力推廣,讓文學的節奏在校園的早晨迴盪出動人的旋律。搶救語文教學,首先,讓我們帶孩子來朗讀。不只讀作家的作品,也朗讀學生自己寫出的作文,讓聲音幫助他們找到最準確的字句。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廖玉蕙【2009/11/21 聯合報】
年少時,看古裝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對劇中學生集體搖頭晃腦朗誦古文的鏡頭深感興趣。教書及寫作以後,才知道朗讀的重要。
福樓拜狂吼 求藝術完美
好的文學作品,跟美好的音樂一樣,大多具備流暢、靈動的特質。而我們之所以在閱讀文章時感覺良好,往往是因為它的音樂性強,有節奏感,旋律動人。前些日子,在台大醫院陪病,輕聲在病房內朗讀楊牧先生《奇萊後書》,感覺仿若優雅閒適的慢板,舒徐、溫暖,鬱卒的心境竟因之漸次開展,對文學居然具備如此神奇的療效深感驚詫。
寫作《包法利夫人》的福樓拜,狂熱而頑強地追求藝術的完美,他堅持一句名言:用詞準確。福樓拜經常走到他曾居住的克魯瓦塞別墅附近的一條椴樹林蔭道上,高聲朗誦自己的作品。這條路被稱為「狂吼的林蔭道」,他在那裡大聲朗讀自己寫出的文字,讓耳朵告訴他是否已經找到最準確的字句。而近日曾經來台掀起旋風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裡,也提到他常藉由朗讀方式,領略不同的文體之美。甫獲國家文藝獎的王文興教授,自承寫作時總將每個字當音符看待。前些日子,他親自示範把小說當樂譜的「王氏慢讀法」,朗誦《家變》裡的文字,據報載:聲調和速度搭配的美感,風靡全場。
王文興慢讀 小說如音符
台北故事館曾和台積電、聯合報合辦《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活動,在每月第三個星期五晚間,邀請作家們分享其作品與創作背後的故事,聽說小小故事館常被喜愛文學的市民擠爆!堪稱台北最美麗的景觀。除了應邀去朗讀,我也曾領著寫作指導班的十多名學生前去親炙作家丰采,事後,學生紛紛表示:真是難忘的經驗!這種在歐洲各國咖啡館等文人薈萃之地經常舉辦的朗讀活動,以文會友、扎根文化,如今因花博工程進行而中輟,讓人無限惋惜!
黃春明台味 誠懇博喝采
小說家黃春明先生提倡朗讀活動已有多年,今年,幾位作家應邀前往宜蘭共襄盛舉,深為其用心所感動。文章透過聲音呈現出來,果然別有興味。張曉風老師仿效木皮散客說鼓詞,雄豪、快捷的聲調,是作學生的我在她的課堂上從未聽過的,令人大為驚豔;透過作者簡媜自己的聲音,不但讓讀者聽到秋天裡白楊樹豐美的饗宴,而其中擲地有聲的:「一世總要堅定地守住一個承諾,一生總要勇敢地唾棄一個江湖。」的文學宣言,更讓舉座肅然。傳統觀念裡,朗讀彷彿是字正腔圓者的專利,其實不然,黃春明先生台味十足的誠懇聲音,更贏得滿堂喝采。朗讀的魅力,由此可見。
既然名家咸認朗讀有益找尋適當字句,且對文化傳播深具力道,則學生閱讀或寫作必然可以從中獲益,我以為學校可以在早自習時大力推廣,讓文學的節奏在校園的早晨迴盪出動人的旋律。搶救語文教學,首先,讓我們帶孩子來朗讀。不只讀作家的作品,也朗讀學生自己寫出的作文,讓聲音幫助他們找到最準確的字句。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把博物館帶回家
把博物館帶回家
張小虹【2009/11/12 聯合報】
一九八○年代興起的博物館學思潮,將博物館的營運重點從典藏的「物」移轉到了參觀的「人」,而博物館所賴以為生的文化「消費」,不再局限於購買門票入場的觀賞行為,更擴大到館內專設禮品店的各種藝術商品採買。
靠一張門票 不要想出來
昔日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警訊「博物館不是靠一張門票就可以進去的」,以凸顯藝術品味形塑過程中權力、階級、經濟與文化資本的糾結,若證諸今日行銷博物館的年代,當可改寫為「博物館不是靠一張門票就可以出來的」。而到此一遊臨去秋波的,可以小到明信片,大到典藏複製品,還有各種琳琅滿目的藝術加持商品,應有盡有,任君挑選。莫怪乎當今全球知名博物館的營運生機,多來自藝術品的授權產值,讓高高興興進入藝術殿堂朝聖的民眾,也能高高興興捧著畢卡索馬克杯、羅丹鑰匙環或梵谷滑鼠墊回家,有如恭領聖體。
故前不久媒體廣為報導的故宮仿翠玉白菜事件,除了引發爭議的「產地中國」外,恐怕「廠商故宮」更是一個富饒深趣的博物館行銷趨勢。故宮館藏的六十萬件古文物,除了翻製仿製外,品牌授權的商機更早已破億。
商品任君買 有如領聖體
到故宮參觀的民眾,除了「廠商故宮,產地中國」的仿翠玉白菜外,還有上百件的藝術商品可供現場或線上挑選。若是流連元朝趙孟頫的行書赤壁二賦,那就買個今生金飾的「赤壁戒」附庸風雅一番,有何不可。若是想與名畫或名書法耳鬢廝磨,那就考慮看看羽毛工房的「清明上河圖」床組或「自敘帖」床組。當博物館汲汲營營想要讓藝術商品化、禮品化、平民化、生活化的同時,參觀的民眾便也興高采烈地透過消費行為把博物館帶回家,晨昏定省、朝夕共處。
而當前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最新趨勢,則是當代藝術品的網購。台灣過去的藝術品行銷管道,多循畫廊買賣模式,但隨著宅經濟的蓬勃興盛,連一向被視為高品味、高單價的藝術品也開始在網路行銷,創造出另一種藝術—商品的相互沾黏。甫在台北當代美術館落幕的賴純純「心‧之間:存在與變化」,展場中一顆顆用壓克力流動顏彩作成的心,馬上出現在新成立的「好禮王,藝購網」,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出售。或是該網站上的另一位國際知名藝術家李明維,三年前才以「如沙的格爾尼卡」裝置藝術向畢卡索致敬,備受好評,而現在則是以「格爾尼卡的凝視」手吹玻璃燈做網路獨家販售。於是實體的美術館流動到虛擬的藝廊,讓前者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品,成為後者待價而沽、更可宅配到府的藝術商品。擁有一盞知名藝術家限量製作之燈具,而該藝術家的多件作品已被全球知名美術館所典藏,就彷彿瞬間晉身到博物館級收藏家的品味。藝術加持的點石成金,恐怕正是眾人趨之若鶩的最大心理動力。
全球化消費 藝品零件化
而此最新一波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方式,已不再透過昔日「圖像再現」的明信片或畫冊,也不再局限於「物神崇拜」的仿製品或衍生品,而是直接以博物館美術館中實際展出的藝術品加以零件化、微型化或材質轉化,以知名藝術家本身為品牌,再次徹底模糊藝術與商品的分界,亦再次徹底呼應當前時間流變、空間消融的全球化消費時代。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張小虹【2009/11/12 聯合報】
一九八○年代興起的博物館學思潮,將博物館的營運重點從典藏的「物」移轉到了參觀的「人」,而博物館所賴以為生的文化「消費」,不再局限於購買門票入場的觀賞行為,更擴大到館內專設禮品店的各種藝術商品採買。
靠一張門票 不要想出來
昔日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警訊「博物館不是靠一張門票就可以進去的」,以凸顯藝術品味形塑過程中權力、階級、經濟與文化資本的糾結,若證諸今日行銷博物館的年代,當可改寫為「博物館不是靠一張門票就可以出來的」。而到此一遊臨去秋波的,可以小到明信片,大到典藏複製品,還有各種琳琅滿目的藝術加持商品,應有盡有,任君挑選。莫怪乎當今全球知名博物館的營運生機,多來自藝術品的授權產值,讓高高興興進入藝術殿堂朝聖的民眾,也能高高興興捧著畢卡索馬克杯、羅丹鑰匙環或梵谷滑鼠墊回家,有如恭領聖體。
故前不久媒體廣為報導的故宮仿翠玉白菜事件,除了引發爭議的「產地中國」外,恐怕「廠商故宮」更是一個富饒深趣的博物館行銷趨勢。故宮館藏的六十萬件古文物,除了翻製仿製外,品牌授權的商機更早已破億。
商品任君買 有如領聖體
到故宮參觀的民眾,除了「廠商故宮,產地中國」的仿翠玉白菜外,還有上百件的藝術商品可供現場或線上挑選。若是流連元朝趙孟頫的行書赤壁二賦,那就買個今生金飾的「赤壁戒」附庸風雅一番,有何不可。若是想與名畫或名書法耳鬢廝磨,那就考慮看看羽毛工房的「清明上河圖」床組或「自敘帖」床組。當博物館汲汲營營想要讓藝術商品化、禮品化、平民化、生活化的同時,參觀的民眾便也興高采烈地透過消費行為把博物館帶回家,晨昏定省、朝夕共處。
而當前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最新趨勢,則是當代藝術品的網購。台灣過去的藝術品行銷管道,多循畫廊買賣模式,但隨著宅經濟的蓬勃興盛,連一向被視為高品味、高單價的藝術品也開始在網路行銷,創造出另一種藝術—商品的相互沾黏。甫在台北當代美術館落幕的賴純純「心‧之間:存在與變化」,展場中一顆顆用壓克力流動顏彩作成的心,馬上出現在新成立的「好禮王,藝購網」,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出售。或是該網站上的另一位國際知名藝術家李明維,三年前才以「如沙的格爾尼卡」裝置藝術向畢卡索致敬,備受好評,而現在則是以「格爾尼卡的凝視」手吹玻璃燈做網路獨家販售。於是實體的美術館流動到虛擬的藝廊,讓前者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藝術品,成為後者待價而沽、更可宅配到府的藝術商品。擁有一盞知名藝術家限量製作之燈具,而該藝術家的多件作品已被全球知名美術館所典藏,就彷彿瞬間晉身到博物館級收藏家的品味。藝術加持的點石成金,恐怕正是眾人趨之若鶩的最大心理動力。
全球化消費 藝品零件化
而此最新一波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方式,已不再透過昔日「圖像再現」的明信片或畫冊,也不再局限於「物神崇拜」的仿製品或衍生品,而是直接以博物館美術館中實際展出的藝術品加以零件化、微型化或材質轉化,以知名藝術家本身為品牌,再次徹底模糊藝術與商品的分界,亦再次徹底呼應當前時間流變、空間消融的全球化消費時代。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