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3
洪蘭:曲冰部落的孩子 我為他們喝采
曲冰部落的孩子 我為他們喝采
【2012/06/12 聯合報 / 洪蘭】
在聯合報上看到南投縣仁愛鄉曲冰部落的孩子,為了籌畢業旅行的旅費,大家合力做皮包義賣。有人切皮打洞,有人綁線磨光,做到手起泡不喊苦,真是非常令人高興,一切先求諸己,這是教育的真諦。
有朋友從肯亞回來,送我一個心型石頭。我說怎麼有長得這麼像心的石頭?朋友白我一眼說,這是孩子手工磨成的。我大吃一驚,要把石頭磨成這個形狀,需要多少工夫?朋友說當地沒有任何特產,於是孩子們撿石頭,磨成某些特定形狀,上面刻上「God Bless」,賣給觀光客。朋友感念他們自食其力的精神,買了一堆帶回來,因行李超重,他是用背包背回來的。這些孩子不要別人施捨,用自己的勞力去換自尊,讓我很感動。
現在教育部在鼓勵一校一特色,每個學校利用它的地理環境去發展出它獨特的長處來,幫助自己的學生也幫助社區發展。例如屏東縣牡丹鄉高士國小的孩子種板栗木香菇來賣,它真的很香,連我不燒飯的人都想去買;新埤鄉新埤國中的肉桂精油也非常的純,有國外朋友來信要買(因為學生還未學會如何稀釋,十公斤樹葉才蒸餾出一毫升的精油,怎會不純呢?);更不要說泰武國小的木雕,以及三地門鄉三地國小的咖啡,又香又醇,小學生自己炒,自己磨,自己煮;滿州鄉長樂國小教學生做編織,他們的布包也很有特色。文化要靠人才傳得下去,由學校來做承先啟後的工作,一舉兩得。
文化常被人忽略,因為它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它卻是我們靈魂的根。今年四月南京大學慶祝一百一十年校慶,校長想請有台灣文化特色的表演團體來表演,我便推薦了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國小的排灣族古調歌謠,及台東縣霧鹿國小利稻分校的布農族勇士舞。那天表演得非常精彩,會場爆滿,演完觀眾起立鼓掌。
有一位從台灣來南京就讀的陳同學,聽說有台灣原住民團隊來演出,特地趕來看,但因塞車,趕到時,表演已結束。他跑到後台去捶胸頓足,自責不已,悔恨自己沒有早一點動身。結果小朋友為他在後台加演一場,專門唱給他聽,讓他感動不已。小朋友願意這樣做,因為大家都來自台灣,有著共同的文化,流著同樣的血。文化是族群的命脈,只要文化在,這個族群就不會消失。
其實,台灣很多的文化已經開始在流失了,口社國小在出國前一天,曾在部落先演一場,族人們都盛裝出席,連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都由小學一年級的曾孫扶著來看。當「頭目的婚禮」開始唱時,老人們都在落淚,他們以為失傳的歌謠,現在重新從他們孫輩的口中唱出。到後來這些VuVu(阿公阿嬤)忍不住站起來,隨著哼唱,手舞足蹈,好似回到他們當年唱頭目婚禮的時候。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們一定要保存它。
文化是族群認同,是血源的保證,就像當年我們去美國留學時,一聽到「蘇武牧羊」每個人都會流淚。文化是我們最珍貴的財產,而文化裡面最珍貴的是自尊心,曲冰的孩子們做到了,我為他們喝采。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