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要做公正的散財童子
【2011/12/15 聯合報 / 王正方】
兩位主要總統候選人都說過:「文化不可以為政治服務」。一位是在就職演說中講的,政見辯論會上另一位候選人也說了這話,還強調未來的文化部長一定要由文化人來出任。
為什麼要成立文化部,它與現行的文建會的性質和功能有何不同?台灣很多文化工作者,都對此不甚了了。只聽說新聞局將撤除,併入文化部,以後由文化部「管」電影。新聞局的屬下機構一直在「管」電影,電影工作者莫不為之氣結!因為這表示他們不認為電影是文化,電影只是政治宣傳品?盲目採用了前蘇聯的壞制度好幾十年,終於拋棄了它,也算是個進步。
美國不設文化部,有NCC負責媒體尺度的維護。另外設立了人文基金會(NEH)、藝術基金會(NEA),基本的功能是做散財童子,每年國家撥給兩會近十億美元的經費,供各大小文化藝術機構、個人來申請。希望透過這些資助,全國的文化與藝術,能得到多元化的發展,因而蓬勃輝煌起來。他們行之有年,有目共睹,美國文化藝術領域的成就,多年來確實傲居世界之首。文化政策的自由、開放,不干涉、有眼光、有重點、有膽識的資助等等,都是促成輝煌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
文建會像是美國人文、藝術基金會的翻版,文化團體對它的印象就是可以從那裏申請補助。典章制度是舶來品也無可厚非,學到別人的長處就是成功。但是粥少僧多,做一個公平無欺的散財童子很不容易,文建會、電影輔導金的「散財」工作,做得怎樣?不公平就等著挨罵吧!
我曾經當過美國NEA電影組的評審委員,工作量很大,要閱讀一檔案抽屜的申請資料,看上百部大小影片,然後開會做瘋狂的爭辯。委員中沒有「大師」,委員有曾經接受過補助,成績不錯的導演、製片、影評人、院線老闆等。實際的業界人士才知道真正需求是什麼。大師忙著擺譜、指導別人都來不及。
但那次的評審不算公平,因為委員中混進了個爛咖。最後入選者有卅多名,委員們要從零到五給他們做秘密評分,以決定誰得多少補助。煞費苦心,我工作了一晚上,有的分數給到三點七八五之類的。次日秘書操作電腦有疏失,大家評的分數都被公開。有位老姐給五個人打了五分,其他一律是零分。總共才七位委員,這麼一搞,她的五位朋友幾乎肯定上榜,拿到優厚的補助。
未來的文化部還要做什麼工作?端正社會不正文化之風,指導國家的文化發展方向?那是海峽對岸的文化部,處心積慮扼殺文化應有的職責。政治高調不必唱啦!不要干涉文化發展,能公平、公正、透明的做好「散財童子」,則文化界幸甚。
請文化人當文化部長,說這種話的人就是位不懂文化的外行專家。略具文化背景、了解文化現狀、公正有操守的技術官僚,負責「散財」工作就很合適。
廿年前就聽說要成立文化部了,當時的傳言是內定林海音為首任部長,她的朋友們聽了很詫異,說:「已經是林海音了,又何必當文化部長呢?」
(作者為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