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3

顧爾德:缺席的居然不是艾未未

缺席的居然不是艾未未
 2011-12-13 中國時報 【顧爾德】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入選《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的第十八名。這本雜誌形容他「即使被扔進大牢,還繼續反對中國共產黨」。  

這段話似乎在稱許艾未未強旺的意志力與鬥爭性;更深一層看,艾未未更令中共頭疼之處,是他永遠會在適當時機,以最吸引人的遊戲手法,展現出他作品的力量,進而成為引導性的議題,讓當局者防不勝防。

英國泰德現代藝術中心(Tate Modern),今年上半年展出艾未未的作品「葵花子」。中心主任、著名策展人Chris Dercon,在BBC製作的艾未未紀錄片中提說,強調藝術遊戲性的杜象對艾未未深具影響,包括杜象認為重點不是「什麼是藝術」而是「何時是藝術」(When is art but not what is art.)。艾未未就是杜象「遊戲性」與「時機性」最佳的詮釋者。

艾未未被中國官方指控逃稅、要補稅一千五百萬。他與朋友發起了捐款運動,透過網路號召小額捐款,他已收到網民八百萬捐款。這又是一件令人讚嘆的遊戲與實踐。艾未未有十萬推特粉絲,這些在網路世界追隨艾未未的匿名網民,透過捐款以及艾未未回寄製作精美的「借據」,讓虛擬世界互動轉化為真實社會的契約關係。原本當權者要用一千五百萬的鉅額罰金壓垮艾未未,沒想到艾未未即時將它轉化成另一場行為藝術與社會動員──這能不讓當權者跳腳嗎?

去年二月,約十個藝術工作者們抗議藝術村拆遷,在北京長安大街舉布條抗議遊行。十來隻小貓只走了三百公尺,就被警方驅散,也沒有什麼路人圍觀。原本又是一場夭折的街頭行動。艾未未卻透過手機立即拍下照片,透過網路、推特立即傳播出去,全球各大媒體、各地粉絲馬上獲知這場遊行,進一步傳播報導到各主流媒介上。原本一場不成氣候的抗議立即轉化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也賦予了這場遊行歷史意義─八九六四之後,天安門廣場第一次集會遊行。就如杜象所說的,藝術家是在定義什麼是藝術,而不一定要自己創造作品。艾未未即時傳播這場遊行,也定義了這場遊行。

北美館「艾未未.缺席」的展覽,被形容為這位全球火紅藝術家近年來反應最冷淡的一場展覽。艾未未不是缺席而是「被缺席」,中國官方不可能讓他出境,也不讓他太太代表他來台。而台北政壇一遇到容易刺激北京的問題,也很識趣地低調處理。不過,艾未未又掌握住時機,讓自己在這場「被缺席」的展覽中不缺席。他在接受央廣楊憲宏訪問時,對台北說了重話:「我想更有意義的是,不僅是我的缺席,而是台北或者台灣在國際政治上的缺席,他們遠遠的漂離了政治的主流,因為他們從來不敢光明正大的說出自己合理的權益,這樣的缺席是有辱於使命的。」  

台北政壇想玩「低調」的遊戲,卻被艾未未即時地「玩」了回去。缺席的居然不是艾未未,而是台灣。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