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7

許知遠:故宮的隱喻

故宮的隱喻
【2011/09/15 聯合報/許知遠】

最初聽到這則新聞時,我覺得荒謬而不是憤怒。那是五月初的一個夜晚,一名竊賊盜取了北京故宮幾件正在展出的珠寶手工藝品。倘若你知道故宮內繁多的警報器與監視器、不斷巡邏的安保人員,這不啻是一樁傳奇案件,要怎樣的高手才能這樣輕易得手。

只一天,案件就得以偵破。他不是江洋大盜,只是一個內部的工作人員。嚴密的防盜系統毫無作用,警報監視器多處黑屏,值班人員也沒上報情況。既然失物追回,漏洞又變成了值得慶賀的成就,故宮院方向員警部門贈送了兩面感謝錦旗。

這場平庸的盜竊劇的高潮出現了。錦旗中一面上寫著:撼祖國強盛,衛京都泰安。作為中國最富文化意義的機構,故宮竟寫錯了字。多虧漢字的豐富性,「捍」與「撼」有相同的發音,卻指向了截然相反的意思—難道故宮希望員警要推翻政權?它隨即在網路上廣為流傳,變成了十足的笑料。而故宮的人員仍出面辯護,強調這兩個字是通用的,它引發了新一輪的嘲諷。看起來,故宮太符合當今中國官僚的普遍特性—他們愚蠢不堪、絕不認錯。

接下來的三個月裏,醜聞一個接一個。故宮西花園中的建福宮被改造為富豪的私人會所,公共的博物館被特權者獨據。然後,一件哥窯青瓷被工作人員失手打破,它是來自宋代的一級文物,自從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從未出現過這樣嚴重的事故。藉由網路,從前的舊帳也被翻了出來。原來五代時期的名作《瀟湘圖卷》曾被空調的滴水打濕,宮廷木製屏風在修復時被水浸泡……

這僅僅是一個機構的管理不善,還是寓意一場更廣泛的危機?在越來越面目全非的北京城,故宮仍是最迷人的景觀。在遊人散去的傍晚,高大的紅牆、黃色的琉璃瓦、空曠的灰磚廣場,還有層疊的歷史記憶,都令人陶醉。它也從不是一家普通的博物館,它是近代歷史轉型的主要見證者。六百年來帝王們的貪婪、不懈收藏,令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而在中國,傳統也常是政治權力的合法性的源頭。國民黨政權逃離中國時,它要搶運故宮的文物,他們在軍事上與政治上丟掉了中國,卻仍要保持文化上的某種壟斷,深宮裏的《清明上河圖》與上海金庫裏的黃金、孫立人的部隊同樣重要。對於共產黨政權來說,故宮也是權力的重要裝飾品,在一個崛起的時刻尤其如此,正是共產黨令中國重獲富強,恢復了歷史上的榮耀。尋找回圓明園丟失的寶物,讓故宮再現輝煌,都是最顯著的證明。

但故宮這一連串醜聞,卻是一個富強中國的內在的真實情況。在物質與技術上,它變得如此強大,它斥鉅資來不斷重修老建築、安裝攝影鏡頭、雇用龐大的保衛人員,內在的腐爛系統,這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形式上的勝利,防止不了一起最平庸的盜竊案。它聲稱要保護修復與保護傳統,但它只懂得官僚邏輯與金錢邏輯,沒人在乎文化與傳統的價值,他們的每一項努力,有時還加劇了傳統的斷裂。它甚至顯得如此「無知」與「市儈」,僅僅十個字的錦旗,竟還寫錯一個,熱中於把商業活動引入紅牆之內。而當被質詢時,沒有一個人為此承擔真正的責任。

在很大程度上,今日的故宮是權力的封閉性與資本的貪婪性的結合。它象徵了一個富強中國的深層危機,它是制度上的破產,文化上的、個人責任上的徹底失敗。

(作者為北京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