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季的下一步
【2011/05/20 聯合報╱劉克襄】
每年春末,從土城以迄三義一帶的丘陵地,油桐花總是趕集式地繁華綻放。
千禧年以來,客委會擷取這一綽約的風景意象,年年舉辦桐花節慶,帶動了地方觀光風潮。如今桐花如春雪到來,好像也在提示我們,地方文創產業中,這是最成功的範例。
其實早年油桐花並未開得如此茂盛。山區人生活貧窮,鎮日忙著農作,圖的也只是每日溫飽,無暇注意油桐花盛開的綺麗。當時的交通不發達,更間接妨礙了遊客的到來。
桐花逐漸成為野外賞景的主角,大抵是北二高暢通,小鎮懷舊旅遊興盛後,延伸出來的觀光內涵。如今一如櫻花的輪替,各地桐花何時盛開,深諳旅遊者都知,只要按著桐花網站的精準報時,前往花開的地點,都能一飽眼福。
尋常桐花透過旅遊機制,轉化得如此細膩,委實教人驚奇。早個十年,國人或許也未想到,除了早春賞櫻,日後也有晚春賞桐。但若以這兩種花對照,應各有其表徵。
賞櫻,大家或許會聯想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的精神,以及追求瞬間飄零的淒美。賞桐花呢?成功的文創起步之後,除了地方產值愈見精緻,跟桐花有關的生活內涵,其實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發掘。關於此,筆者有兩個面向的拙見。
第一、從油桐的依賴,感懷早年惜物的簡約精神,始終未被昇華。
油桐約百年前才自嶺南引進,迅速地廣泛栽植。這裡往往是土地貧瘠生活窮困的山區。油桐最初只是取籽提煉桐油。五月桐花哪裡開得多,意味著那兒油桐籽更豐富。秋天油桐果實成熟了,農民開始忙著採收。孩子們也三兩結伴到郊外撿拾,賣給油場,賺取零用錢。
桐油是油漆的重要原料,用途相當廣泛。木器、地板、銅器和鐵器等家庭物品幾乎都要使用。早年桐油價錢高,油桐籽收集愈多,當然能賣得好價錢。油桐生長快速,除榨油外,樹材還可做家具、牙籤、木屐和火柴棒等,更是造紙的理想材料。久而久之,油桐在中北部的窮鄉僻壤,扮演了重要的經濟支柱角色。
只是以桐為名器的藝術表現,或以桐為艱苦的論述,這等火候仍嫌薄弱,還有待更豐厚的人文陶冶。
第二、晚近綠能生活和產業獲得重視,油桐樹栽作的生態意義,恐怕是另一個值得闡揚的內涵。
當初引進時,農民相信油桐是高經濟的造林樹種,可以賣得好價錢,種植特別認真。早期確實也為農民帶來一些財富,但隨著化工合成物的發明,桐油的功能大大被取代。此後收購一堆的油桐籽,只能換得微薄的賤價。農民不得不放棄桐油的採收,任其遍野生長。
到了七○年代末,油桐因生長快速,在國人綠色意識逐漸啟蒙下,意外地成為造林政策的重要樹種。其實這不盡然是一個正確方向,反而更該思索,原本低海拔森林應有何本地樹種的多樣內容。
再者,使用人工合成桐油塗漆的家具或物品,對環境、人體都會造成不好的長遠影響。天然桐油無汙染的品質,更能獲得大家的信賴。或許,重新闡述天然桐油的價值,製成相關的安全產品,如今也是一個美好的契機。
桐花季已走過一個亮麗的年代,應該有另一層次的提升,好好論述昔時的生活情境。那意義不應停滯在觀賞花朵的綺麗,或者只藉諸文創美學,提升地方物產的產值。深化貧窮的況味,加強綠能的意識,或許是行之久遠的下一步。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