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龍學甲蟲公民對話練習場II-扎根社區意識
警廣記者 謝雯惠 採訪製作
一座公園的誕生,不只是大人把遊戲權利還給孩子的硬體改造,更是傾聽與對話的公民意識向下扎根。一個在地行動,如何慢慢扭轉觀念與文化? 讓我們繼續跟著三峽媽媽們的腳步,看她們如何凝聚社區力量,改變城市風景。
「公園裡你最喜歡哪一個?」
「鞦韆。他盪超高。」
「最不喜歡的是?」
「那個,綠色走路的。」
「為什麼不喜歡?」
「因為就只是散步而已。」
「太無聊了是嗎? 你覺得要怎樣讓他變好玩? 」
「嗯,就是…變成彈跳床~」
五歲的林小妹妹正在和三峽龍學甲蟲公園設計師中原大學景觀系講師林慶怡對話,把玩的感覺,想要的公園遊戲場樣貌,傳達給大人知道。家有兩歲和四歲,兩個小孩的媽媽李玉華說:「一走進來孩子都知道會發生什麼問題,比如說鞦韆太低,可能腳會卡到,這樣就盪不起來,他們很懂自己的遊戲空間,會告訴你這個不好玩,大人要懂得去聽孩子說不好玩背後的聲音。」孩子進入遊戲場有自己獨特的角度,他們的需求得被用心理解。
一群三峽在地媽媽為了孩子能自在的在公園跑、跳、爬、盪、旋轉、平衡,進行各種挑戰,不斷與設計師溝通,終於完成一個專屬在地的公園遊樂場,李玉華說:「那個演進都是因為在這一年裡,層層的教育訓練、工作坊,讓兒童創作,把成果交給設計師發想,跟地方居民討論,找出公園與在地的連結,雖然說一年的時間真的很短,理想中時間需要再拉長,更深化」。
但在這不斷溝通的過程中,有些家長還是會因為,早已習慣全台各地複製再複製的低矮罐頭遊具,仍舊以自身的安全判斷,限制了玩的多元想像。
「那個溜滑梯太滑,太直,滑下來很危險。」
「喜歡玩,可是他就不敢爬,網子洞太大,不小心腳就會掉下去,他早上爬了三次又下來。跟我說,阿嬤,我不敢爬。我怕怕。」
也因為社區居民對危險的認知不同,以致龍學甲蟲公園最後的呈現,確實因為保守考量,取消已經完成設計,具高度挑戰的滑桿遊具,家長有多勇敢,公園才能有多好玩,林慶怡說:「兩歲嬰兒已經能判斷高度了,至少我覺得遊具在符合國家標準情況下,沒有理由由大人想像那是危險的,這墜落高度符合標準,但是當社區說聲音說危險,通常都會保守的先拿掉好了」。
為讓行動更加深化,媽媽們認為硬體完成並不是結束,而是觀念和文化扭轉的開始,於是他們也不斷透過各種交流,分享放下心法,希望讓更多罐頭公園時代,被保護得太好的孩子們能夠重新找回遊戲自主權,一位媽媽說:「不用太擔心小孩子會危險,因為他們其實會自己調整,遇到危險就會慢下來,大人在旁邊陪伴就好」。
孩子需要時間學習迎接挑戰,家長也需要更有意識的減少干涉,蔡小姐說:「場域。環境準備好,家長態度也需要隨著改變,如果覺得什麼都危險,都不敢給孩子玩,那硬體都準備好,還是沒有用」。
除了遊戲空間的突破,龍學甲蟲公園形成的過程中,也讓社區居民對公共空間有了新的認識,林慶怡說:「里長說,這公園以前都是老人家居多,有了遊戲場後,沒想到社區裡原來有那麼多小小孩,也就是說只要提供足夠的誘因,就會有人來,年齡層不應該被太過度設定」。
社區民眾也更主動關心公共空間,願意為了維護環境站出來,林慶怡說:「被常被社區質問的是,有沙坑,那貓狗大便怎麼辦? 我們在這裡開說明會的時候,社區爸爸媽媽會站出來說,我們來清,這個跟全部賴給公部門,公部門必須負責,是完全不同的思維。環境不自己照顧,是借用的概念,是不屬於的概念,怎麼會去愛這個環境? 所以,我很開心社區在參與的過程中,已經對公園產生認同,再說,公園從小陪伴孩子一起長大,孩子的身心對環境都有所認識,是件正面的事」。
日本社區設計師,京都造型藝術大學教授山崎亮到訪後,相當肯定龍學甲蟲公園的營造過程,他表示,一個好的公園,究竟該有哪些元素並不一定,但只要是在地居民認真思考後,共同討論決議,就會是好的結果,山崎亮說:「首先要設法讓在地居民認知到公園原來是自己的東西,並不只是要讓小朋友玩耍的,是各種年齡層,各種市民都能使用,其實也不只是公園,各種公共建設,都是公民需要去參與的。所謂活動空間,到底怎樣得當,需要大家對話討論,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意識改革能慢慢養成,就會發現都市中的任何面向,都是大家可以共同參與討論來決定。參與對話的習慣如果慢慢變成城市的文化,當要討論一個公園時,大家自然就會齊聚一堂」。
山崎亮也認為,這樣的互動,讓孩子從小就能練習公民對話,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山崎亮說:「最不可或缺的是對話,是交談,在參與過程中小朋友也會慢慢發現,自己的意見也會被接受,也會影響城市面貌,這過程讓他們在成年之後也會習慣對話,也會繼續把對話這重要元素傳承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員李玉華表示,由於公園裡,有不少新式遊具,於是他們也嘗試透過影像等方式,希望更多居民可以認識遊具的使用方式,以及新遊戲場,可以為孩子帶來什麼樣的身心能力,如何陪伴,好讓孩子開心又安全地玩出創意發展和遊戲能力。翻轉需要時間,雖然龍學甲蟲公園不是一百分,但相信公園會越來越好,李玉華說:「孩子的需要政府會聽,我是家長我的需要,很真實的需要,交給設計師,設計師是會畫進圖裡的,這些翻轉概念,需要慢慢滲透到台灣各個角落」。
一座公園的出現,凝聚了社區共識,打破疏離與冷漠,一群為了捍衛孩子遊戲權的媽媽們,在這座城市大型實驗室中,挺身而出參與公共事務,爭取符合期待的公共建設,就像Charles Montgomery在「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找回以人為本的大街小巷,創造人與人的互動連結」這本書中提到的,快樂城市的革命就從家門口開始,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營造幸福城市的一份重要力量。
報導音檔